吴亦凡背后的神秘金主,落网了
2021-09-21
首页微信精选吴亦凡背后的神秘金主,落网了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我


作者:一枝鱼
来源:壹成长(ID:yichengzhang365)


继吴亦凡之后,娱乐圈群潮涌动,先是人设崩塌的霍尊,再是去靖国神社旅游的张哲瀚,再是被爆强奸的钱枫,再是被全面封杀的还珠格格赵某——

 

一个接一个,一波接一波。

 

在这娱乐圈大地震的一个多月里,“饭圈”一词被广泛提及。


一时间,饭圈成了一个相当负面的词汇,被粗浅地等同于不辨是非、不分黑白、歇斯底里的疯狂粉丝群体。

 

央视网主持的话题 #起底吴某凡背后的疯狂饭圈#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登顶热搜榜一,阅读量飙升,讨论量极大。

 

12.6亿,显然关注度极高。


 

娱乐圈的遮羞布被掀开了一角,大家既是好奇,又是反感。

 

其实,“饭圈”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

 

狭义的饭圈是单指疯狂粉丝,做数据、控评论、举报、撕逼无所不用其极。

 

而广义的饭圈定义里,粉丝只是其中单薄的一环。

 

除最底层的粉丝受众外,冲kpi营销号、给小粉洗脑的职业粉丝、给职业粉丝下指令的工作室、鼓励养蛊的流量平台,


以及什么都不做的明星,各个都是当今扭曲的“饭圈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14号,中国纪检监察报发文《治理“饭圈”乱象须多管齐下》,文中写道:

 

整顿“饭圈”,并不是整顿粉丝,而是“饭圈”背后的产业链,明星要自律,平台要尽职,粉丝要理性,社会要参与,法律要出手。




娱乐圈之前的演艺圈

 

明星的前身,叫做“演员”。

 

去年,记者易立竞采访演员李雪健先生。

 

老先生痛心疾首地问:

 

文艺圈什么时候变成娱乐圈了?

 

其实这两者不是演变的关系,而是对立的关系,是后者挤占甚至取缔了前者的生存空间。

 

就像前段时间陈道明痛批流量明星:

 

他们是“被炒作出的塑料演员”,影响了很多优秀创作者名誉和声誉。


 

有人说陈道明故作清高,实际上对很多老演员来说,他们对演艺圈的界定和认知,和当代许多流量观念都是截然不同的。

 

数据时代未来临之前,文艺圈的主要任务,就是服务人民,满足人民的情感需求和娱乐需要。

 

那时候没有所谓偶像,演员都在角色之下,雕琢作品是演员的生存之道。

 

“工匠精神”,是无数人的荣耀,不论是戏、曲,还是人。

 

而“名气”的闯入,让这种“荣誉”开始坍塌,演员开始在盛大的作品之下崭露头角,逐渐获得极具个性化的存在感。

 

首先对“文艺圈”模式造成冲击的,应该是1998年的《还珠格格》。

 

火遍全国,让当时还是北京电影学院学生的赵某一夜之间成为“顶流”,林心如、苏有朋也瞬间红极一时。

 

大街小巷都是这部剧,街头巷尾都在讨论这些人,海报、贴纸、挂历占满了房间。


 

跨过艺术的高墙,演员发现了一条“快速下沉”的通道,万众瞩目,所有人都如朝圣般仰慕你,很难不让人心动。

 

21世纪,经济科技飞速发展,每家每户都买上了电视,时代红利迅速滋养了整个娱乐圈,这个圈子开始“开疆拓土”。

 

2005年,《超女》开播,掀起了全民选秀的热潮,李宇春、张靓颖成为新的时代顶流。

 

紧随而来的《快乐男声》和《加油!好男儿》,初现现代选秀打造“爱豆”的雏形。


 

井柏然、付辛博、乔任梁、李易峰,四个不到20岁的男孩,被粉丝称为京城四少,为日后狂热的粉丝经济埋下伏笔。

 

但到这里为止,所谓“顶流”,依旧是“民选”的。

 

是扎根在现实土壤中,基于群众的感情不断赋予他们价值,从真正的平民中选拔出来的,每一个都是具备实力的佼佼者。

 

同时期的影视行业,《仙剑奇侠传》、《家有儿女》、《武林外传》、《亮剑》等越来越多的爆款经典剧集涌现,捧红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小演员。

 

但究其根本,那时演员能红的基础还是看硬实力。



他们的名气,是由那些受大众认可的作品赋予的,与当今流量明星的走红模式截然相反。

 

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商业模式,其中有自己的市场逻辑在。

 

明星一词,也是群众赋予了他们的想象价值和情感投射之后,演员的新包装。

 

这种包装原本是虚幻的、泡沫的,但是当群众把一种不可具象化的、美好的生活状态映射到了一个可以对象化的现实个体身上的时候,明星开始展现出一种客观的社会生产价值。

 

除了高质量的作品以外,明星开始额外地为群众提供一种具象化的情感价值——

 

什么是真的、善的、美的、值得追求的。



流量模式、饭圈起源

 

从文艺圈,到娱乐圈,再到现在的饭圈,这个圈子其实出现了无数次地撕裂和下沉。

 

当“巨星时代”来临之后,明星拥有了巨大的影响力,而他们影响的人群,不仅体量大,且具有强大的消费能力。

 

两者互相影响之下,明星的情感价值不断飙升,创造性的劳动价值相对贬值。

 

一步一步地,明星的身价开始由股票、投资、资本运作构成,作品反而成了次要的、抽象的劳动。

 

明星们开始更注重塑造自己,成为作品,而不是打造作品。

 

在这种模式形成雏形之后,资本的注入,它的催化使整个圈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被异化了。

 

流量明星到底开始于哪一年,有很多个说法。

 

一种说法是2010年。

 

10岁的易烊千玺在电视剧《铁梨花》初次亮相,史上最小的小鲜肉诞生。

 

一种说法是2012年。

 

鹿晗回国,粉丝开创第一个“微博超话”。

 

鹿晗一条微博突破一亿评论量,斩获吉尼斯世界纪录。

 

追星氛围极度狂热。



第三种比较公认的说法,是在2014年。

 

仙侠剧《古剑奇谭》开播,收割了超百亿的播放量。

 

主演李易峰、陈伟霆一夜爆红,商业价值飙升,李易峰更是连续78天登顶微博“艺人新媒体指数”,成为了流量中的顶流。

 

同样的2014年,微博明星势力榜上线,各种明星数据排行榜单全面铺开。

 

在当时的社交网络关注度中,刚刚离开韩国的吴亦凡和鹿晗,占据榜单的第二和第五,而榜单首位是平均年龄15岁不到的TFboys。

 

明星粉丝,虽然在体量上不及“国民度”、“路人缘”,但在粘性上一骑绝尘。

 

他们的情感泡沫投射是更加丰富而盛大的,这就导致了某些虚幻、浅薄、没有意义甚至是没有演技的作品,都能得到无数的拥护。

 

在资本眼里,这就是投资价值——

 

当一个明星,无论产出怎样的作品都叫好叫座的时候,这个明星本身就是个巨大的招牌。

 

他们不在乎他的作品,他们在乎的是他这个人本身。


 

这就是资本逻辑。

 

正常的市场逻辑,是什么东西便宜好用了,我们就去买这个东西,促使市场繁荣。

 

而资本逻辑是,什么东西便宜了,无利可逐,他们便会迅速远离这种东西,而无数资源的倾斜和撤退,会促使这个市场迅速走向衰落。

 

流量明星快速崛起,老戏骨失去了主要市场。

 

与此同时,时机伴随着危机。

 

同样的2014年,文章因婚内出轨引起民愤。

 

“人设”不稳的隐患,在互联网时代的迅速爆发和快速发酵,为娱乐圈日后的种种丑闻埋下伏笔。


 

情感价值越是堆砌,大家对明星的种种实力、品性和道德的期望就越高,再加上数据时代要躲避镜头和压制流言,难度比早期高出好几倍。

 

这就意味着,要么他本人如同他的人设一样“伟光正”,要么只能加速翻车。

 

傅艺伟吸毒、王宝强婚变、包贝尔伴娘事件——

 

娱乐圈的低俗和丑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朝公众揭开。


 

直到18年5月,范冰冰偷税漏税曝光,震惊全国。

 

范冰冰出事后,有超过700多个明星共计补了高达117亿元的税款,至今名单还未全部公布。

 

而背后的明星高片酬问题,更是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政策收紧,国家加紧对娱乐行业的税收查实工作,横店开机率一年内锐减45%以上。

 

娱乐圈,正式进入了所谓的“影视寒冬”。



畸形的创收模式

 

从这时起,流量明星不再“百呼百应”了。

 

他们依旧值钱,但不再是“一本万利”的投资。


抠图、替身、轧戏,流量明星的口碑迅速滑坡。

 

于是资本另辟蹊径——

 

选秀兴起了。


 

以再次大幅度提升、甚至透支粉丝的情感泡沫为手段,迅速提取流量。

 

2018年,《创造101》开始了新型选秀。

 

粉丝刷票、海投倍速繁衍,投出了实力不显但路人缘极高的杨超越,与当年《超女》的选秀逻辑,已经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紧接着,《创造营》《青春有你》等选秀节目扎堆播出,吸金能力极强。

 

短短5小时内,《青春有你2》的刘雨昕获打投集资759万,


《创造营4》的刘宇获粉丝集资344万,


《青春有你3》的余景天后援会募集到了超200万粉丝资金。

 

前几天的热搜上,起底饭圈时,更是发现了某选秀节目的决赛圈选手,


粉头反向利用粉丝圈钱,光是集资,就高达了1.5亿。


 

然而这种资本营销的选秀狂欢,在节目落幕后,这些“众星捧月”、粉丝花高价钱捧出道的男男女女们,出道后就只能靠美妆、造型等微弱的话题活跃在公共平台上。

 

选秀平台赚的是快钱,这个团体出道后如何发展、如何推广,不在他们的筹谋范围之内。

 

所以我们能看到,很多选秀出来的唱跳爱豆,在出道后迅速被投放到流量剧组中去,去最大价值地激发所有潜在的流量价值。

 

按照正常的发展逻辑来说,“选秀”比起初期,已经显露出颓势,但依旧是“正值壮年”、“有利可图”的阶段。

 

据2019年一份《中国红人经济商业模式及趋势研究报告》,中国粉丝经济关联产业规模,从2016年的16146亿元上涨到了35868亿,年复合增长率约22.1%。


选秀节目粉丝为打投雇佣人倒牛奶

 

同样的2019年,一篇帖子《周杰伦微博数据那么差,为什么演唱会门票还难买啊?》横空出世:

 

“总有人说周杰伦演唱会的票难买,可他微博超话都上不了排名,官宣代言微博的转评赞都没破万,他真有那么多粉丝吗?”


 

数据时代,粉丝经济成为衡量明星价值的唯一筹码。

 

新旧标准之间产生严重割裂,粉丝迷信数据,而普通的观众却在资本裹挟下产生了不满,情绪开始反扑,于是有了这一场数据较量。

 

周杰伦超话当天突破一亿热度,确认了比赛胜利后,深藏功与名,又迅速在“超话排行榜”上消失。

 

打脸后,那些“数据为尊”的流量,又迅速占据了榜首。

 

流量模式已经固化了。

 

粉丝经济进入白热化阶段,情绪越来越激昂,越来越冲动。

 

当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热度涌向明星,他们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肩上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多,然而对应能扛起这种责任的,凤毛麟角——

 

于是,我们迎来了“明星塌房元年”。

 

偷税漏税、出轨、家暴、涉毒、强奸、猥亵、代孕、低智、老赖......

 

从范冰冰,到郑爽,到吴亦凡,每一个阶段都是肉眼可见的:

 

塌房的速度越来越快,流量更迭的速度也越来越迅猛。

 

直到今年,一部《山河令》,两位主演一夜成为新晋顶流,演唱会门票从2280元一张炒到4万以上。

 

5个月后,因为打卡晋国神社,张哲瀚以始料未及的速度从公众眼前迅速消失。

 

眼见他高楼起,眼见他楼塌了。

 

塌得又快又狠。

 

明星迅速崛起和衰落的周期,流量寿命已经缩短到了五个月。



看得见的手

看不见的手

 

尤其是今年夏天,短短一个月,4个艺人接连“塌房”。

 

不论是老生常谈的的私德问题,还是触犯法律和底线的法律问题,受牵连的明星们发长文、道歉、律师函,


却忽然发现,观众已经不吃这套了。

 

软的、硬的,都不吃了。

 

郑爽的“日薪208万”像一把尖刀刺进观众心口——

 

烂片当道,网剧动辄80集,每部剧犹如注水猪肉一般,质量良莠不齐,


同时又圈钱越发厉害,收入越来越高,个中落差,血淋淋地展现在普通观众面前。


 

如今,整顿饭圈的话题时不时挂上热搜。

 

比如红极一时的选秀,被多方面限制:

 

要求严格控制投票环节设置,不得设置场外投票、打榜、助力等环节和通道,严禁引导、鼓励粉丝以购物、充会员等物质化手段变相花钱投票;

 

严谨选用未年成人参加选秀节目;


 

爱奇艺已经放出消息,决定取消未来几年的爱豆选秀节目;

 

......

 

关于明星艺人,“持证上岗”近日也加入了讨论议程。

 

当然,也有导演反对这种“一刀切”的方法,影视作品毕竟是多元化的,角色创作也是,娱乐圈的乱象应该有其他方法有效解决和引导。

 

然而不论持哪种观点,就这种议题能顺利诞生、并大范围地展开讨论和思考,就意味着——

 

明星资本化,这种肆无忌惮的盈利模式,一套属于它的规则约束正在被定制。

 

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章:

1.李少威《赵薇们的垮塌》

2.肖瑶《这个圈,还有谁》



更多走心文章

请点击关注下方名片

花瓣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