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勋凭什么让观众破防?周迅这个细节
2021-10-20
首页微信精选功勋凭什么让观众破防?周迅这个细节

继《山海情》和《觉醒年代》后,,又一部红色主旋律影视剧加入了“豆瓣破9”大家庭——《功勋》。


自播出以来,这热搜都不知道上了多少回,真的是口碑、收视双丰收呀!

这片头一出来就直接把众多网友(当然包括拆妹妹)整破防了。


《功勋》取材于首批八位“共和国勋章”的获奖者的真实故事,用单元剧的形式讲述了他们人生的华彩篇章。按照播出顺序,这八位功勋人物分别是:李延年、于敏、张富清、黄旭华、申纪兰、孙家栋、屠呦呦和袁隆平。


刚刚播完的是倒数第二个单元《屠呦呦的礼物》。


这个单元可谓备受关注,不仅因为本单元是郑晓龙导演和他的妻子王小平编剧强强联手的倾力之作,也不仅因为饰演屠呦呦的演员是演什么像什么的周迅,更是因为屠呦呦是其中唯一一个女科学家和诺贝尔奖获得者。

这“三强”联合,似乎就没有不精彩的道理啊!


据郑导说,因为他的爸爸妈妈都是当兵的,所以他本来最想拍的是黄旭华单元;但妻子王小平更想拍屠呦呦,因为她母亲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的创始人之一,这也是青蒿素的协作研究单位。(所以最后当然是郑导妥协了hh)


演员的选择过程也同样十分有趣。演员选择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标准就是要得到“功勋”本人的同意,但这些老一辈的同志对于娱乐圈的了解并不多,所以屠呦呦本人并不认识周迅,但得到了她女儿的大力支持,这事才差不多敲定了。


看了这部剧,拆妹妹意识到:原来我之前的认识的,只是平面的、被标签化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而不是真实的、立体的、拥有一切喜怒哀乐的她啊!


所谓科学家,只是她人生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她还是父母的孩子,是丈夫的妻子,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但自古忠孝难两全,屠呦呦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把小家放在后头,甚至不惜拿自己做人体实验。


身为“523”项目组的组长,屠呦呦日日忙于科研工作,丈夫李廷钊又被下放到云南的五七干校进行再教育。无奈之下,她只能把大女儿小敏送进全托的托儿所,把小女儿小军送回宁波老家让父母帮忙照看。


因为太久没见到小敏,母女感情生疏,小敏甚至都不愿意叫她“妈妈”。


她的父母从宁波带着小军去北京找她,她因忘记看信件跑去了四川做调研,遗憾地错过了这个难得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为此,她父亲甚至说出了“就当没生过这个女儿”的气话。


但幸运的是,屠呦呦有一个理解她并无条件支持她的丈夫李廷钊。


他虽然也是一个有才华的知识分子,但为了照顾家庭甘当绿叶。他敬她爱她,会在她疲惫时给她端上一碗甜甜的酒酿。ww,这是什么神仙爱情!!


在生活中,屠呦呦是一个不懂人情世故,或者说不屑于搞人情世故的人。比如她说话从不拐弯抹角,即便是领导也同样“不留情面”。


这在别人看来,可能有些“一根筋”。但这实际上是因为,她最在意的是科研,因此一切以一丝不苟的科研精神为先,其他的一切都得靠边站。也正是这股牛劲儿,给予了她别人没有的单纯和无畏。

当她的两个组员因为派别不同产生分歧时,她平静而坚定地说:“我这儿只有一个业务派。”


当她经过数次实验发现目前最有效治疗疟疾的材料“常山碱”的毒副作用无法攻克时,便向领导提议开拓新思路,即使被领导误解为逞能也无所谓。


当她怀疑青蒿不能用传统水煎的方式提取,而要像葛洪在《肘后备急方》里记录的那样用新鲜青蒿“绞取汁”时,团队成员都小心翼翼地提醒她,害怕踩到政治雷区。


她却毫不在意,说:“怀疑,是发现真理的起始点。”


结果当然是,因为怀疑,屠呦呦找到了那把治疗疟疾的钥匙。这是美国筛选了近三十万种化合物都没有找到的。(自豪.jpg)


从《山海情》到《觉醒年代》再到《功勋》,这些佳作愈发受到大众甚至是年轻人的青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他们打破了人们以往对主旋律作品的刻板印象,“去英雄化”和“去脸谱化”,选择从真实的角度书写传奇,从平凡中彰显不平凡。这是《功勋》的魅力所在,也是现在的爆款红色主旋律作品的共同魅力所在。


为避免无聊,《功勋》抛弃了“流水账”式的记叙,集中阐述了人物的高光时刻;而为避免空洞,《功勋》选择在细节的塑造上大展拳脚。

比如,屠呦呦由于没日没夜的工作,嘴角起了一个大泡。


再比如,呦呦的父母从宁波带来醉泥螺、豆酥糖等家乡特产。呦呦吃着吃着累得睡着了,嘴角还挂着豆酥糖的残渣。


看着屠呦呦和女儿一来一去地拉扯“妈妈是不是好妈妈”,我的眼泪刷一下就流出来了。


细节的动人演绎当然离不开优秀演员的功劳,正如前文提到的,导演在选角上下了大功夫,在拍戏的过程中也对演员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比如,在阅读亲戚寄来的信时,周迅把屠呦呦的伤心和隐忍演绎得十分到位,没有过多夸张的表情,却直击人心。


你很难想象,这是那个刚过了47岁生日,凭借氛围感的生日大片上了热搜的周迅。


郑晓龙在接受专访时说,“《功勋》的创作,不需要伪激情、伪崇高、伪忠诚”。而这部剧的评论区氛围也让人感觉到久违了——没有专门为某个演员而齐刷刷打出的五星,大多都在认真讨论剧情,真实地被这些功勋人物打动着。


黄志忠去拜访袁隆平的时候,老人家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有什么可拍的?我这个人平淡得很。”


谦逊而伟大。

符号化的功勋形象如何转化成好看动人的故事?这部剧给出了一个答案。


想和拆姐互动?

关注拆姐新浪微博@娱乐拆穿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