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死局
2021-12-16
首页微信精选父亲的死局

我助手问过我一个问题:为什么《误杀》的印度原版有续集(原名《较量2》),国内版的《误杀2》却买了美国20年前的电影《迫在眉梢》的版权呢?虽然《迫在眉梢》在迅雷有9.9的惊人评分,但它属于社会话题片,探讨的是医保制度的合理性,当年奥巴马也是因为这个片子推动美国全民医保。而《较量》的重点在于悬疑,中国观众也因为带着愤怒与压抑的悬疑,给了它十亿票房——当然也因为它恰好是疫情前最后一部院线片,上映时间超长。


▲《较量2》剧照

 

看了《误杀2》的点映,再回想起前部结尾,我想我大概知道为什么换了版本。《较量1》结尾男主瞒天过海成功了,续集中被目击证人旧事重提,男主一家胆战心惊,大女儿因此患上了癫痫。而国产版《误杀》的结尾,男主自首了。当时不少原版粉丝不满意,但不这样收尾是不可能的,也不符合做错事要付出代价的善恶观。


《误杀》剧照


既然男主没有脱罪,他的故事就已经结束了,只能另起炉灶。看过《迫在眉梢》的人,倒也不用担心《误杀2》和美版太相似,主题还是完全变了。

 

《误杀2》探讨的不再是穷人付不付得起高额手术费,尽管主人公也山穷水尽,但没钱还不是他最大的困难,他真正无法解决的难题是穷人排队等到的器官被有钱有势的人抢走了该怎么办?能怎么办?

 

这个主题实际是与《误杀1》一脉相承的,在绝境中迸发出超常智慧和勇敢的父亲,是个彻头彻尾的弱者,他那些看似爽片,让观众很有代入感的反击,只是一种迫不得已的自卫。每走一步,他都怕得要死,每走一步,他都能清清楚楚预见自己最终的失败。两版的肖央都是表面的王者,实际的青铜。


 

一个可能不是无心的设定,两部《误杀》的草根父亲和权贵父亲都是同样的演员扮演的,肖央天生长得就有点“窝囊”,臊眉耷眼的,带着疏于运动和熬夜的松弛,攻击性很低。而对手一看即是精英,削瘦、深沉。


 

《误杀2》的剧情大致是这样的。一个剧本一直没卖出好价钱的编剧,他的儿子需要换心手术,他许诺医院在有了配型心脏一个小时之内筹集到全款,他也努力做到了。但是他拿着这笔巨款找到主治医生时,听到院长说适配心脏已经给了别人。

 

男主角一下子就急疯了,他偷了一把警用枪(这个伏笔后面有解释),劫持了院长、主治医生以及一些病人,要求警方在8小时之内(他做了功课,这个时间内心脏还能用),把心脏从抢劫者那里要回来。他比《误杀1》的男主更难,因为他的布局时间只有不到一小时,与警方讨价还价的时间里,那颗心脏不但会渐渐失去效用,还会安装在别人的胸腔里。


 

警方怎么会真的考虑他的诉求,只会一边安抚一边强攻,任达华饰演的现场指挥虽然同情他,但说话一点不管用,在他之上有局长,有更大的力量在欺瞒男主角和民众。

 

《误杀1》里围观群众的呐喊使得议员参选失败,《误杀2》中的舆论作用更大了。它展示了舆论在选边站时的微妙摇摆。代表精英阶层的女主持人,她早就认识男主角,但对他相当嫌弃,并没有打算替他申冤,而是抱着拿着大新闻的目标,趁乱冲进医院,获得独家新闻。


 

在成就感充分满足之后,她关照到男主角的悲剧处境,有了一点怜悯心,愉快的回家路上心里一动,做了她职业范围之外的查访,为男主角找到那颗丢失的心脏立了最大功劳,同时也赔上了她的职业前景。她代表了一部分良心未泯的富人。

 

医院中被男主劫持的三类人:原本就同情他的主治医生,被他故事打动的病人们,没有一秒钟柔软过的院长。和院长同样毫不柔软的另外几个人也来自于权力机关。

 

平民也分为两种态度:男主角儿子被同病房的病人家属们驱逐,直到把奄奄一息的小孩赶到走廊上,理由是他们不想和绑架犯的孩子共处一室,感觉不安全;而那些被劫持的病人们虽然生命安全被男主威胁到,但从他的故事里,他们意识到自己和男主角处在同样的位置,自己的生存权也可能随时被侵犯,反而比较能体谅他,被释放后主动替他向公众喊话。


 

人性是这样的,在很安逸的状态下,共情力很低,自身利益稍有损害就寸土不让,但如果身处危险,反而比较能换位思考,甚至迸发出光辉,当然前提是这个危险不是真的生死攸关,被劫持的群众已经发现男主角根本不会伤害任何人。


 

两部《误杀》都设置在一个架空的环境里,角色们操着不同的语言,这个环境类似于国外的唐人街,落后、复杂、三不管,官员是民选的,但他们对民众没有一点畏惧。只有架空,才敢让主角堕入无尽的黑暗。

 

《误杀1》里有个著名的镜头,陈冲像巨大的阴影渐渐向小女孩笼罩过来。挑战权威的代价实在太大了。所以两部的主人公全家一直两股战战,即使赢了,也是惨胜,对方失去的也许只是暂时失势,平民付出的是生命和自由。这个结果人人都能预料到,没有破釜沉舟的勇气绝不敢往前迈一步。架空背景使得主人公更像孤悬在空中,无依无靠。


 

《误杀2》的父亲让我想起古天乐在《杀破狼贪狼》里的父亲,那个戏的剧情是古天乐追查失踪女儿,有一个非常反好莱坞的结尾:爸爸看到女儿时,她已经是遗体,心脏被挖走了,移植给一个老头子市长。古天乐怀着巨大仇恨与崩溃站在那个老头子面前,准备杀了他给女儿报仇。可是同时杀死的是他女儿留在这世上惟一还活着的器官,对于现在的中国人来说,这种选择比交不起医疗费要更有代入感。也许在20年前,人们会比较同情交不起费铤而走险的人。但是现在时代变了,受害者也需要是完美的。


 

肖央有句台词说了好几次,大意是他不想惹事,就想老老实实过日子,可是社会不给他机会。《迫在眉梢》对于一些观众来说价值观多少有点不舒服:你穷你有理。父亲由于付不起医疗费而倒逼医院把他儿子的名字纳入移植名单,这就意味着另一个付得起费用的病人要被他踢出名单,而这个病人同样可能是掏空全部财产求生的平民。

 

原版解决不了这一点,只能靠丹泽尔华盛顿的演技和自我牺牲让观众忘记父亲的原罪,在他举枪自戗的最后一分钟,送来个奇迹,但稍微理智的观众知道奇迹只会出现在电影里。

 

《误杀2》相比原版,是一部不做梦的片子,没有理想化的胜利,和《误杀1》的爸爸一样,连暂时的惨胜都谈不上。


 

男主角连进攻的特警都不敢伤害,从头到尾手上没沾过血,除了自己的。因为没有攻击性,比起其他版本,他就显得更可怜。而他最大的可怜在于他很清楚自己注定失败,并且对失败有所准备。

 

这个爸爸和古天乐一样,一脚踏入了死局,无论多么拼命,多么聪明,蚍蜉终究撼不动大树,而他们又那么老实、温顺。

 

犯罪片中的弱者铤而走险永远比天生悍匪更有挖掘空间,他们要经历很痛苦的犯罪感的撕扯。两部《误杀》,父亲的目的都不是复仇,只是自保,就是这样卑微的诉求,也没有人要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