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三次撰文为《最爱是中华》“点赞”
2016-02-27
首页微信精选《光明日报》三次撰文为《最爱是中华》“点赞”

贵州卫视《最爱是中华》是一档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游戏比赛为推进方式,趣味性、竞技性兼备的大型益智类节目。该节目有着怎样的“魔力”,值得《光明日报》接连三季为其“点赞”呢?



 文化传承讲求持续性


相比之下,娱乐综艺节目更具吸引人眼球的特性,但是电视平台将社会效益摆在重要位置是贵州卫视坚守责任意识的体现。


自《最爱是中华》第一季在2014年4月6日全国首播,到2016年1月第三季开播,在满屏的明星真人秀节目中,该节目有种独树一帜的气质,用比赛的方式坚持将传播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进行到底。



关于传统文化类节目,2015年3月28日《光明日报》刊发题为《文化类电视节目: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的文章,作者韩业庭认为: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兴起,一方面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弘扬提供了平台和渠道,另一方面也用有温度、有新意的电视表达,为追逐娱乐和喧嚣的荧屏带来一抹亮色。”


《最爱是中华》正是在众多同质化的电视娱乐节目中脱颖而出的代表,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从中汲取素材,为观众烹制“视听大餐”。




2016年2月23日,《光明日报》刊发王前的文章《电视文化节目怎样拥有生命力》,文章对于传统文化电视化呈现持肯定态度,作者指出:


“相比一些通过比明星、拼颜值、制造大场面等博收视率的节目,传统文化类节目可以说是选择了很好的切入点。”




2015年5月18日《光明日报》刊登邓文卿撰写的《传统文化节目的创新之道》,该文章认为:


“与其他专注某一文化类别的文化比赛类节目不同,《最爱是中华》将传统文化揉开又整合,既展示中华文化的广度,又挖掘其精深。”


几度创新的《最爱是中华》第三季更是体现了这一特点,节目中比赛题目内容不再局限于国学文化,而是在此基础上将中华美景、中华美食、中华民俗和中华艺术也囊括其中,使整个节目的题目内容更加丰满,结构更加清晰。




创新是节目的灵魂


王前也对《最爱是中华》历经三载坚持对节目内容和形式进行打磨进而进行创新表达了赞赏。


从整体上看,作者认为“节目在担当传播中华文化责任的同时,对形式与内容进行了“精雕细琢”和大胆创新,让一档传统文化节目不仅深刻,而且有趣,为原创文化类节目的发展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


落脚到节目具体形式上,第三季《最爱是中华》延续“伯乐相马”“名师高徒”的经典环节,新增“狭路相逢”这一环节,这也是第三季的亮点。在“狭路相逢”这一轮的比拼中,走到最后的两名选手分别站在棋盘“将”和“帅”的位置答题,红线也会分别向两位选手靠拢,如果被红线碰到,则视为失败,而每一位选手有三次机会,最终胜利者为本场冠军。



值得一提的是,《最爱是中华》除了延用前两季口碑俱佳的“名师高徒”环节外再度创新,玩法再度升级,增设了更加个性化的比赛形式,节目首创“反弹杆”模式,通过加设反弹杆规定选手在有限时间内进行答题,营造现场紧张感。


凸显社会价值


文化类节目同娱乐综艺节目的一大不同是其承载的文化内核能让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获取知识、享受文化的熏陶、增强对中华文化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因此,传统文化类节目承担的重要社会价值也是其使命所在。


对此,韩业庭在《文化类电视节目: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也指出:“同炙手可热的娱乐综艺不一样,大部分文化类节目,都是具有中国文化气质的原创节目,他们受众人群以青少年和老年为主,用充实的文化内容,接地气的节目设置,寓教于乐的方式,一次次唤醒中国人血液中的文化情节。”


该文章对贵州卫视《最爱是中华》“利用竞赛的方式,普及传统文化,试图解开国学密码”表示了肯定。




传统文化类节目在未来还大有可为,《最爱是中华》坚持传承与创新为导向,我们有理由期待该节目在纳入更为丰富的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创新节目形式,为观众带去精神上的享受,为传承中华悠久文明站好岗。


“广电独家”是广电业界第一订阅号,“影视独家”深度透视影视产业规律,由北京中广传华影视文化咨询有限公司运营,新版微信长按二维码图可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