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制升级带动更多碰撞丨十年好声音再亮相
2021-08-08
首页微信精选赛制升级带动更多碰撞丨十年好声音再亮相

《2021中国好声音》播出两期,“4+4”新赛制被热议,并引发“综N代”发展的新一轮话题。



7月30日,《2021中国好声音》开播。作为一档走到第十年的老牌综艺,“好声音”再亮相带来一波话题,观众留言“好声音又回来了,又可以单曲循环了”。


 

8月6日,第二期节目播出,两期综合观察,本季节目的“变与不变”清晰起来。《2021中国好声音》赛制编排焕新、原创音乐输出加量、两代音乐人碰撞增多;而不变的是继续用“好声音”对接生活与梦想,继续为华语乐坛选拔人才与歌曲。


观点碰撞 触发新“赛点”

在保留“盲选转椅”的基础上,《2021中国好声音》设置了“4+4”新赛制,即4位导师与4位导师助教共同选择学员,两代人的音乐交锋由此展开。导师汪峰对于新赛制的理解是,“导师和导师助教之间可以有所综合、有所碰撞,是一次很好的改变。”

 

从已经播出的两期节目来看,导师与导师助教之间的“化学反应”的确输出许多专业向内容,多次出现的“心动说服”时刻,不仅增加学员去留的悬念,更体现出两代音乐人对于音乐的多样化理解。


 

面对选手余空空灵婉约的歌声,导师助教黄霄雲与吉克隽逸都选择转身,尽管未能说服导师汪峰与李荣浩,但黄霄雲看中了余空对于歌曲的控制力,吉克隽逸看到了余空“很像周深”的特质。

 

导师与导师助教间的“交锋”还未停止。那英不赞同标签化余空,认为他的音色更加深厚;李克勤以自己曾被说“像谭咏麟”的例子告诉学员,标签只是一时,最终还是要找到自我。导师们多维度的解读,给予歌手冷静思考的空间,也带给观众专业化研判的“小科普”。


 

除了两代音乐人对音乐理念、音乐理想、音乐选择的交锋与碰撞,“4+4”的导师模式中更有对音乐的共鸣。节目中,那英与张碧晨多次为学员不约而同地转身。那英“抢人”时,张碧晨如“翻译”般娓娓道来,歌手们在音乐中因碰撞也变得默契。


立足原创 增加节目记忆点

增加原创歌曲比例、挖掘华语歌曲原创人才,是“好声音”迭代过程中一直坚持的方向。民谣、R&B、流行、说唱、民族元素……《2021中国好声音》中,原创音乐有了更大比重的呈现和表达。

 


首期节目里,六位选手中有三位选手带来了自己的原创歌曲,R&B歌手step.jad获得导师席首个八转。第二期节目中,来自黑龙江的音乐创作人尹毓恪带来《寄给睡眠之神的一封信》与《和世界和解》两首原创歌曲,中国台北创作歌手苏志尹则带来原创歌曲《失重的眼泪》,这些原创歌曲带有学员各自的风格,以及对音乐的感悟,均获得了导师们的转身与认可。

 


节目现场,四位导师也表现出对原创音乐的高关注度。李克勤说,自己的队伍需要原创歌手;汪峰说,期待听到更多的原创歌曲。《2021中国好声音》主创表示,希望通过鼓励原创音乐赋予节目新的记忆点和价值点,为节目做增量,亦为原创音乐和原创音乐人提供一方舞台。

 

重视原创音乐、加强原创音乐版权保护,在“好声音”的迭代过程种,综艺节目的价值也从中得到延展。


综N代的不断破题

“好声音”已经陪伴观众走到了第十年,如今,随着各种垂类节目的增多,歌唱类节目的“蛋糕”似乎已不及当年之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继续保持节目的热度?


 

呈现学员对梦想的坚持,一直是节目在专业度之外坚持的一条辅助线。

 

节目中,导师助教张碧晨谈到自己曾经负债累累,是坚持音乐梦想让她还清债务、给父母更好的生活;而在学员身上,也能够看到不同的逐梦故事:出身戏剧之家的余空背负着家人对戏剧的理想,走上了音乐道路;泽宙斯姬四次登上“好声音”的舞台,不曾获得荣耀,却从未气馁,只因对音乐的挚爱……



对于一档老牌歌唱类节目而言,“好声音”在某种程度上发挥了华语音乐市场的“人才库”作用,吉克隽逸、周深等歌手脱颖而出。在守住“经典招牌”的同时,提升观感、更新赛制、创建新标签、触发新话题,是“好声音”节目推进的新课题。


>>这部剧被年轻人称为“诗和远方”|《光荣与梦想》研讨

丨研讨

>>《觉醒年代》中“名场面”怎么来?专访摄影指导张文杰

丨幕后

>>追风者:广电视听抗击台风总动员

丨一线

>>精彩视听|红色经典传承建党精神

丨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