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卫视《传承者》:“创新创优”有绝活儿
2016-02-20
首页微信精选北京卫视《传承者》:“创新创优”有绝活儿

近日,北京电视台副总编辑徐滔对北京卫视《传承者》栏目进行了“创新创优”总结,分享了“如何运用电视的主流创新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全国首档展示中华优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创季播节目《传承者》,由北京卫视与能量传媒共同策划制作,自2015年11月14日以来,每周五晚上21点在北京卫视播出。春节前的腊月二十八,《传承者》迎来了最后一场总决赛,收视率同时段排名全国省级卫视的第三名,微博电视指数中排名第二。


在《传承者》播出的13期节目中,共有53项来自全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登上了《传承者》的舞台,四位传承大使,与十位青年代表从中推选出了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月左右将代表中国登上联合国的舞台,让中国的传统文化赢得世界的尊重。

 

一、用原创精神深耕文化厚土,寻找民族复兴的文化自信


今天电视媒体的小环境,就是我们日新月异大时代的写照。据统计2016年省级卫视要播出的新节目有200档之多,但我们应该思考的是,这样繁多的电视节目,观众的精神世界被丰富了多少?有多少节目能够真正走进人心?有多少节目值得被这个时代记住?


北京卫视的回答是“我们既不想重复别人,也不想重复自己”,只有做一条反向游泳的鱼,你才能看到新的海洋。这一次,北京卫视沿着中华文化的根系溯流而上,用原创精神去深耕文化厚土,终于在中华悠久的文化遗产中,找到了原创节目的新方向。


2014年是中国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组织的第10年,中国目前有3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列入联合国保护名录,位列世界第一。但另一方面,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无人关注、无人继承的尴尬现实。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个民族的崛起和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北京卫视希望用电视人的自觉,引领观众寻找民族复兴的文化自信。


在2014年1月,《传承者》项目正式立项。两年多的时间里,项目从创意到研发,从题材到内容,从呈现到赛制,全部是由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本土团队原创完成的。没有经验可循,却让团队从实战中积累到了最丰富的经验;没有标准可依,却让这档栏目成为让后来者制作的标准。

 

二、用极致艺术呈现文化遗产,释放传统文化的流行基因


要呈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就要回到孕育文化的土壤中,成为一名文化研究者和田野调查者。


2014年《传承者》立项以后,项目组立即启动了“概念孵化”、“选题摸底”、“外拍调研”三项前期工作,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编导们深入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实地寻找采访了8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一对一服务的方式采访了将近1000名传承人,拍摄了超过30部的微电影纪录片,通过我们的努力搭建起了一套非遗文化检索、研究、保存的影像资料库,从中选定53项文化遗产登上《传承者》舞台。


作为一档原创节目,《传承者》没有成熟模式可以借鉴,这是一次“独创思维”驱动下的系统性研发。指导研发进程的是节目的核心主旨——“让经典再度流行”,以及三大定位——“真挚情怀,真诚致敬,真实争鸣”。


1.跨界嘉宾和代际沟通,引发文化思考和观点交锋


《传承者》选择的嘉宾希望体现出文化积淀、历史厚重和情感联系。陈道明具有的高端文化气质和主流价值定位,王纪言具有的文化学者精神和人文知识广度,范明具有的普通大众情怀和互动体验热情,侯佩岑具有的女性情感视角和台湾同胞亲缘,让四个人的组合非常符合节目的气质定位,在录制中亦庄亦谐,包容有度。




“传承大使”赋予节目在知识与气质上的延展度,同时《传承者》还引入了一条代际线索带来观念上的纵深感。栏目设立了一支“青年观察团”,由十名来自不同行业的80后、90后组成,比如曾经在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中夺得冠亚军的梁植、陈秋实。在《传承者》的舞台上,来自不同年龄段的传承大使和青年观察员之间,观点交锋、思想碰撞,彼此影响、交流融合。


有一期节目录制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稷山高台花鼓。在讨论环节,一名青年观察员认为,这样的群体节目没有焦点,出不了个人明星,不利于文化的传播。而陈道明则用自己的一段经历反驳了他的观点。陈道明说他在天津人艺跑了七年的龙套,七年里一句台词都没有,但人们之所以能记住一部戏里的主角,正是因为有无数配角在背后奉献着同样伟大的演出,那些我们无法记住面孔的大多数才是传统文化能够传承下去的基础。




这样的思想交锋是栏目组希望看到的,自由表达的背后是青年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思考,只有关注才能了解,只有了解才能喜爱,比质疑更可悲的是漠视,《传承者》就是要听到年轻一代真实的声音。


2.多元选题和灵活赛制,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在《传承者》的舞台上,来自天南海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延伸到历史、军事、经济、社会、礼仪等方方面面,让观众看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铺展开中华民族的历史画卷,既能看到大师,又能看到绝技,更能看到文化背后的民族大义。


节目的原创性也带给栏目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由调整的灵活度。《传承者》最初的赛制设计是通过竞争淘汰的方式,选出一到两项传统文化项目登上联合国的舞台。但在实际接触中,栏目组意识到这些文化遗产,每一项都是独一无二的,无法比较更无法替代。


于是,栏目组放弃了淘汰替换的原有赛制,而是让观察团中意的所有项目都能留在舞台上。既保留了两组观察团相互“争抢”好节目的竞争形式,又给予所有文化项目相同的尊重和机会。




为了把尽可能多的项目展示给世界,《传承者》打破了项目展示的独立性,通过艺术创作的手法让具有相同元素的项目进行融合,将三两种非遗文化编入一场表演中,比如由霍童线狮、广东醒狮和提线木偶共同完成的“三狮狂舞”;比如由泰州石锁、津门重刀和嘉兴掼牛组成的“尚武之风”等,在丰富视觉表现力的同时,也促成了传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3.真实还原和极致舞美,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活力


《传承者》为了将这些遍布大江南北,深藏于山野之间的文化技艺搬上演播室,既要真实还原传统文化的固有魅力,又要通过声光电等现代手段去激发传统文化的新活力。在呈现的过程中,安全、真实、精彩是三个核心要素。


苗族有“上刀山”的传统技艺,一把大刀长18米,而舞台总长不过20米,每次装卸大刀都需要20多名工作人员,装卸一次最少花费10个小时的时间,而节目呈现不过短短的10分钟,整个彩排录制期间,这把大刀安全无误地装卸了三次,由于大刀重达3吨,为保证演出顺利,栏目组改造了舞台的承重结构,传承人在表演之后说这是他踩过的最稳的一把刀。




比如为了展示维吾尔族达瓦孜的高空绝技,节目组找来叉车代替木桩固定钢索;为了展现胡姬花花生油的传统压榨工艺,节目组租用了两个食堂翻炒了300斤花生;为了让20只猴子能够舒服地参加演出,栏目组准备了800个儿童尿片,解决猴子上厕所的问题。



电视搭台,文化唱戏,正是这些极致的还原与呈现,古老的中华技艺在当代舞台上焕发出全新的艺术魅力。

 

三、用文化笔墨描绘民族精神,诠释中华民族的文明与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独有的艺术形式,更在于它蕴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传承者》聚焦中华传统文化,其用意是用文化的笔墨描绘出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传递出文化背后的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蕴含于文化艺术的缘头上。浙江的高竿船技,表演者在一根毛竹之上翩然起舞,这是江南地区对桑蚕文化的崇拜,毛竹之上的舞蹈是对蚕吐丝剥茧的模拟,象征着中国人民对自然的感恩和对勤劳的崇尚。


一部电影《叶问》让咏春拳和叶问的故事尽人皆知,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咏春拳,其武学的本质却在于“主防而不主攻,克敌而不伤敌”的理念,体现了中国人以和为贵的处世哲学。




核心价值观彰显在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上。霍童线狮拥有1300年的历史,20多公斤的狮子,由几十根绳索相连,要靠五六个人一起动手才能演出一场大戏。导师陈道明称赞霍童线狮,不仅在技艺上精彩绝伦,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宗亲文化和世代相传的协作精神。内画鼻烟壶,在方寸之间勾绘天地,让它的艺术价值超越使用价值,成为向世界展现中国水墨画记忆的重要载体。





核心价值观也寄托在文化传承人的身上。常氏家族,四代传承相声技艺,至今家中诞生了13位相声表演艺术家。最为老一辈观众熟知的相声大师——“小蘑菇”常宝堃天资聪慧,29岁时积极来到朝鲜战场慰问志愿军战士,不幸牺牲在敌人的轰炸中。


兄弟常宝华,儿子常贵田接过担子,日后继续奔走在祖国的边防哨所慰问演出,甚至通过电话为“猫耳洞”里的官兵送去过笑声。常家满门拥军,18人参军入伍,这一切都浓缩为常家的四字家训——“感恩,报国”。


同样,广西桂林,刘三姐的故乡,黄婉秋18岁出演电影《刘三姐》从此投身于“刘三姐歌谣”的文化传承中,从一个人到一家人,如今73岁的黄婉秋带着儿孙三代依旧传唱着那些歌颂正义、善良与勤劳的歌谣。




《传承者》节目带给我们这样的思考,为什么这些延续了千百年的传统文化,在今天依然能够让我们热泪盈眶?因为在文化的背后有一群不问功名、不计得失的传承人,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着祖先的文化,踏实、干净、执着、勤劳。




电视创作同样需要这样的人,只要我们心中自觉坚守着价值传播的责任与底线,我们做出的节目就永远不会缺少精神,就永远不会失去风骨。就像《传承者》嘉宾陈道明说的这两句话一样:“只有文化首都才能做出这样的文化节目,我感谢北京卫视让我能够参加这样一档节目”。




北京电视台副总编辑徐滔表示:“《传承者》的热播坚定了北京卫视攀登全国电视媒体‘文化高峰’的决心和信心,我们将以传承者的精神激励自己,做电视艺术的大国工匠,精益求精,传艺载道。”




附:从开年看全年  北京卫视2016强势爆发


正是以“攀登全国电视媒体文化高峰”的决心和信心,北京卫视开年发力,收视表现强势爆发:1月份35城市全天收视0.372%,市场份额2.917%,排名省级卫视第二;晚间黄金时段35城市收视率1.17%,市场份额3.547%,排名省级卫视第一;71城市晚间黄金时段收视率1.1485%,市场份额3.5986%,同样排名省级卫视第一。


进入2月以来,北京卫视整合大型晚会、大型季播、系列专题节目、电视剧和文艺作品精选等丰富样态的节目内容,统筹全台优势资源,持续冲高。在全国省级卫视竞争最为激烈的2016年春节假期(除夕至初六),北京卫视全国平均收视率0.36%,较2015同比提升16.1%;全国平均份额2.5%,较去年同比提升16.3%;省级卫视全天稳居第四、晚间时段挺进前三。




在省级卫视的竞争格局中,每年开年至春节的收视成绩,奠定了全年发展的基调;北京卫视的优异表现,夯实了2016年的收视基础,表明了敢于竞争、善于竞争的姿态。北京卫视能够在白热化的角逐中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三个维度的全面发力。


春晚收视抢眼,协同作战全力制胜


春节期间,北京卫视播出的春晚系列都取得了优异的收视成绩。《BTV环球春晚》在节前各大省级卫视特排的激烈角逐中,表现不俗,全国排名挺进前七,为北京卫视春节期间的收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除夕当晚,在所有并机播出央视春晚的省级卫视中,北京卫视以35城收视率1.95%,本地收视10.17%的高收视表现位列所有省级卫视并机收视排名首位。




BTV主春晚的收视表现更为强劲。根据索福瑞提供的数据显示,BTV主春晚在北京卫视播出期间,全国35城市收视率2.08%,市场份额6.34%,以创造历史新高的收视数据排名省级卫视第一。




特殊编排果敢出击,拉动收视排名冲高


2016年春节,北京卫视汇总整理出一个包括上百档相声小品类节目在内的资源库,总共推出总时长超过1600分钟的精编集锦类特别节目,内容涉及历年北京台春晚以及北京喜剧幽默大赛的经典作品。


初一至初三上午非黄时段的晚会重播及精编节目《明星欢乐汇》,收视稳居同时段第一;初四至初六,北京卫视利用北京卫视历年文化访谈类节目资源,在每天上午10:15推出春节特别策划《我们和春天有个约会》,冯巩、蔡明、潘长江、苗阜、王声、凤凰传奇和玖月奇迹等四期《我们和春天有个约会》,收视排名均位列同时段前四。




此外,鉴于2016年BTV主春晚的强大影响力及业界内外的良好赞誉,北京卫视将大年初二晚间黄金时段的编排,调整为主春晚的重播,“趁热打铁”再次夺得全国省级卫视同时段第一,并在随后的两天时间里,安排了主春晚的三次重播,极致释放出猴年BTV主春晚的收视红利。




自制品牌收视坚挺,黄金时段冲进前三


春节期间,北京卫视在自制节目上也表现出强大的创新力和收视冲高能力。


2月6日(腊月二十八)《传承者》迎来总决赛,全国收视率1.43%,位列同时段第三名,在微博电视指数和综艺排行榜上均名列第二,阅读量达到2.3亿。




2月13日《音乐大师课》第二季接棒《传承者》播出,这档大型音乐教育类节目,通过摒弃竞争回归纯真的节目形式,赢得了广泛好评。第二季首播结束后,两季《音乐大师课》的累计微博话题阅读量已达到了10.5个亿,在热门话题榜和综艺排行榜上均位列第二位。《音乐大师课》收视率仍取得了同时段第五位的好成绩,拉动北京卫视在晚间黄金时段位列全国排名第三。




生活服务品牌《养生堂》从初一到初八策划推出8期系列节目“金猴献瑞送健康”,邀请医学专家与李光羲、杨洪基、赵忠祥、陶玉玲、周岭、邓婕、沈玲、袁玫、方青卓等深受观众喜爱的中老年明星一起分享养生话题,明星元素的加入提升了节目的娱乐性和互动性,全国收视同比2015年提升13.3%,继续位列省级卫视第一。




《我是大医生》在初四晚间推出特别节目《秘制火锅迎新春》,位列同时段第四。同时,《暖暖的新家》《二胎时代》精华版等节目也都为收视提供了有力支撑。




北京卫视立足于自身强大而丰富的节目内容,凭借立体化、组合式的精品策略,在春节期间的省级卫视激烈竞争中,稳居前列;在延续了1月份突出战绩的同时,为2月份收视冲高开启了全新篇章。


“广电独家”是广电业界第一订阅号,“影视独家”深度透视影视产业规律,由北京中广传华影视文化咨询有限公司运营,新版微信长按二维码图可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