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与东方,刘诗诗与郑恺,这样的画面与故事才是《那年青春我们正好》
2016-05-07
首页微信精选浙江与东方,刘诗诗与郑恺,这样的画面与故事才是《那年青春我们正好》

情怀是青春题材类型剧的核心所在。在《那年青春我们正好》导演张思麟看来,这种情怀“是我们年少成长过程中,现实和梦想间的差距,这种差距会生出一种力量,而这种无形的力量便是情怀”。这对于年轻观众将形成感同身受的代入感,并成就了青春剧的题材优势。




当一部青春剧带来似曾相识的感觉,并触发内心深处的感动,将无疑会获得成功。通过一部剧走入并打动年轻观众的内心,也是《那年青春我们正好》的创作初衷。


与很多青春剧不同的是,将于5月10日在东方卫视、浙江卫视播出的《那年我们青春正好》是一部编年体青春史诗


编年体的样式注定了《那年青春我们正好》的内核剧情是现实的,全剧扎扎实实地讲述了一段18年跨度的青春成长故事;为了让其更好触达年轻观众,该剧在表达方式上采取的则是一种新鲜、独立的画面美学概念。


打造独立美学概念,用光影色讲故事


《那年青春我们正好》是一部纯原创作品,定位上就确定了从年轻观众出发的创作理念,体现在美学上便是在灯光、美术、摄影、服装、造型、场景各方面,做成当下年轻人喜欢的美感和状态


“越来越多年轻人从网上选择看日剧、美剧、韩剧,这就要求我们做电视剧要更精致一些。”张思麟向“广电独家”说道。为此,张思麟经常飞到韩国,看韩国制作团队的拍摄技术,如何打光,如何掌握更先进的镜头语言。




据悉,《那年青春我们正好》还请来了韩国SBS的摄影导演和灯光导演参与到前期拍摄。除此之外,摄影和灯光团队大多有着广告拍摄经验,一般而言广告偏对于画面美感的要求更加细腻、精良,这也延续到这部剧的拍摄中。


张思麟认为,光和颜色是读取故事的方式,对于复杂工序组成的电视剧而言,最重要的是所有风格得从一个门出去,而最终一部剧是否优秀,主要是这个门设置的方向准确不准确。


体现在这部剧中,就是不同的人物时期,要有不同风格的光影格局




比如在学生时代,《那年青春我们正好》更多采用的是暖光,以此凸显学生时期人物的单纯及浪漫唯美。踏入社会后,现实与理想往往存在一定落差,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用冷光来读取故事更精准。


在色调上,张思麟强调整部剧并没有采用太多杂乱的色调,而是以黑白灰为基调,随着剧情走向的冷暖,配以不同的灯光来传达不同的态度、情感和故事。


从片花来看,这部剧有着电影的质感。张思麟认为电影和电视剧的区别,是电影是需要镜头去讲故事,演员只需要表演60%,镜头帮助他们去表演40%。电视剧拍摄方式一般就是常规的正打、反打镜头,通过镜头讲故事的任务会少一些。



而在这部电视剧中较多地采用了一般电影习惯运用的运动镜头和长镜头,在张思麟看来,长镜头的镜头语言往往能更好地传达情怀,而这种情怀又是充满力量感的,如果再配上运动镜头可将青春的那种疯狂、无所顾忌、浪漫表现的淋漓尽致。


除此之外,这部剧的服装、造型团队,采用的是参与了《欢乐颂》《十五年等待后年》《奋斗》的颇有现代剧制作经验的团队。而剧中,刘诗诗和郑恺的衣服,订做之外基本都是日本采购而来,在造型上力求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需求。


表演动静结合,再现青春与现实落差


演员配置上,《那年青春我们正好》力邀到了人气实力兼具的刘诗诗与郑恺担当主角。在张思麟看来,刘诗诗和郑恺都非常贴合角色设置,“刘诗诗身上能看到女主角的性格,而郑恺也有男主身上的个性,这是难能可贵的”。


二人搭戏时,一动一静,刘诗诗细腻的表演,郑恺有张力的表演,显得这部剧很有意思,“跟说相声一样”。




在刘诗诗看来,自己饰演的刘婷个性中有着非常鲜明的倔强的一面,即使面对现实的打击和挫折,也不去妥协,对自己的梦想也一直在坚持,从人物身上体现的是现代女性独立、坚韧的一面。


而作为一部跨越了十几年的剧,《那年青春我们正好》讲的是80一代人的成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心态、心理的改变,前后差距很大,这种青春与现实的碰撞是一大亮点


像郑恺饰演的肖小军,在设定角色时就让其有一个前后的反差。学生时期比较顽皮,刚进入社会稍显功利,后期成熟时又有彻底大逆转,郑恺直言,这使得不同阶段的表演都很过瘾。




最初选择郑恺,张思麟告诉“广电独家“,正是郑恺身上那种坏坏的透着可爱的气质吸引了自己。而在郑恺看来,因为人物有着年代的跨度,而自己从没演过这样的角色,而这部剧更多在讨论时代的变迁和发展给人的命运和性格带来的变化,这种有深度的作品让郑恺觉得很有挑战性。


在张思麟看来,这部剧中“每个人物都有一个成长的变化,而在现实生活中,所有的人都是这样,通过时间去改变自己。这部剧讲的最多的就是所有的人是通过时间改变了自己,甭管这是你喜欢还是不喜欢的,你终究要被时间来改变。”


摆脱青春剧俗套窠臼,诠释真诚、热血态度


《那年青春我们正好》独特的美学观念下呈现的画面感,并没有拍得特别有生活逻辑性,而是比较倾向于写意范。“因为害怕把它拍得土了。如果原封不动照搬十几年前的审美可能观众会觉得土气,但是讲述的一定要是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情感。”张思麟说。



这使得这部剧去除了“低幼”“颜值”“偶像”等一般青春剧的标签,在故事上除了描绘青涩美好的校园生活、引发观众怀旧之外,更注重现实感,主角们在成长后又要面临种种人生的改变和选择,可以说是一部颇具深意的青春题材剧。


与以往的青春爱情题材不同,《那年青春我们正好》中增添了几分现实无奈与生活气息,剧集以男女主角成长时间为轴推进,在将青春爱情过往的甜蜜与苦涩娓娓道来的同时,也多角度地剖析出现实生活的矛盾。


从学生时代的一见钟情,到家庭社会的爱恨交错,复杂交错的情感冲突、世事难料的都市变迁,将生活化与青春化相融合的剧情发展备受赞誉。



除此之外,作为首部跨度18年的青春剧,张思麟觉得很有回首的意义。


“从90年代末年到现在十几年的时间,还是值得让我们回忆的。时间间隔太近,不好回忆,太远的话,就忘却了那种真实感。18年的跨度,会让人觉得似乎不是很远,也不是很近,那个时间轴的点是刚好的。其实你回味起来,你会觉得这是非常有感触的一个时期。”


作为一个80后,张思麟在最开始就参与到剧本的创作中,尽量把自己放在观众的角度上去找感同身受的点,再用特有的画面美学去呈现,观众第一眼会被独立的美学概念吸引,当被吸引过来看这部剧的时候,看到更多的是真诚、青春与热血,是一种年轻人的态度


“广电独家”是广电业界第一订阅号,“影视独家”深度透视影视产业规律,由北京中广传华影视文化咨询有限公司运营,新版微信长按二维码图可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