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对痴迷房产的中国人来说,灰犀牛比黑天鹅恐怖1万倍
2017-08-05
首页微信精选吴晓波:对痴迷房产的中国人来说,灰犀牛比黑天鹅恐怖1万倍

点击上图▲成为会员

超过39万人在听

每天半元钱,听吴晓波说世界万千

让家人吃上好米,从田野到碗里,处处有保障,口口能安心。本期小巴为大家带来了“袁米”:生长在盐碱地中的“袁米”,就像沙漠中的水果,更好吃。今天成为会员,就有机会获得哦~【点击此处,成为会员】

(点击上图,查看礼品详情)

P.S.小巴会通过“小纸条”给大家推送兑换码,“小纸条”在会员系统的下方。



文/吴晓波(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2010年,摩根斯坦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曾发表了对中国宏观产业经济的观点。他认为,中国楼市已见顶,牛市最多持续五年,接下来将逐步下跌,大城市的平均房价可能会跌一半以上。他还建议,手上有多套房产的人不要再考虑买房了,相反可以从当下开始卖房。



当时不少人听到这一言论后,开始放弃购置房产,进行观望。结果五年过去了,房价不但没有跌,甚至还上涨了一倍。所以,近几年这位宏观经济学家很少出现了。



前几天,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一文,提到“中国经济既要防止‘黑天鹅’,也要防止‘灰犀牛’”,“灰犀牛”立时成为一个热词。


中国的房地产就好像经济中的灰犀牛事件。


2013年1月,美国经济学家米歇尔·渥克在达沃斯全球论坛上首次提出“灰犀牛”这一概念。


灰犀牛生长于非洲草原,体型笨重、反应迟缓,你能看见它在远处,却毫不在意,一旦它向你狂奔而来,定会让你猝不及防,直接被扑倒在地。它并不神秘,却更危险。


所以,如果黑天鹅是小概率而影响巨大的事件, 那么灰犀牛就是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



米歇尔·渥克还为此撰写了一本书——《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具体阐述灰犀牛这一现象。


在书中,她提出了人们面对灰犀牛时五个阶段的反应:

第一个阶段是“否认”阶段。面对潜在的危险,不愿意去接受;


第二个阶段是“得过且过”阶段。在危险变得明显时,设法否定立即行动的必要性,把问题推给未来;


第三个阶段是“诊断”阶段。开始反应并尝试去回应,但是犹豫不决,且无真正行动;


第四个阶段是“恐慌”阶段。人们意识到已经大祸临头;


第五个阶段是“崩溃”阶段。行为已无力改变即将发生的事实。




在企业史上,一些著名的企业就是被灰犀牛撞倒的,比如柯达。


在胶卷时代,柯达曾占据全球2/3的市场份额,几乎是摄影的代名词,拥有全球超过14.5万名员工,地位相当于今天的苹果或谷歌。在很多年里柯达是全世界最赚钱的胶卷公司之一,但作为传统胶卷领域的霸主,柯达守着既得利益,“固步自封”,最终导致了没落。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柯达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数码技术,但却始终不相信数码技术会替代传统胶卷。


2000年底,胶卷需求出现停滞,柯达传统业务的收入也出现萎缩,与此同时数码相机却日渐得到普及。它终于开始正视危机,宣布放弃传统的胶卷业务,发展新的产业链。


之后几年里,柯达先后进行了三次战略重组。但2008年,它遭遇了金融危机,最终在2012年申请破产保护。




谁都无法否认,房地产在中国是畸形成长的行业。它是一只令人害怕的灰犀牛,当它冲到我们面前,一定会把所有的利益全部冲垮。但是,为什么房地产泡沫至今还未破灭?



这背后有三层原因:


第一,房地产行业与中国的信贷政策和人民币泡沫有关;


第二,房地产行业与我国现行的土地政策和城市化发展规划有关


第三,一座城市的房地产是否破灭与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口流动有关。


所以,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几乎涉及了所有宏观经济与产业政策的问题。


那么,房地产泡沫到底会不会破灭?


在过去十多年里,中央政府曾对房地产进行多次严厉调整,有时候甚至不惜采取暂时政策。


上述宏观经济学家认为未来五年中国大城市房价将跌一半,这一言论本身,就是对灰犀牛即将到来的警告,也正是由于这些夸张的言论,才引起了人们的警惕,继而采取措施推延了灰犀牛到来的时间。


这层意义上,楼市“黑色寓言”落空,灰犀牛没有到来,恰是人们在提高警惕之后对预期进行有效调整的结果。 


今天,这篇文章的话题来自“每天听见吴晓波”的一篇音频。【点击此处,立即收听】



本周吴老师还聊了聊以下几个话题

点击图片,就可抢先试听哦


2016年,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被称为是影响全球政治经济的“黑天鹅”事件。那么,究竟什么是“黑天鹅”事件?


本期音频,吴老师讲了讲“黑天鹅”事件具备的特点。


创新是企业家的本能。通过创新,我们发现了新的需求,出现了伟大的企业。那么,为什么有的创新成功了,有的却没有被广泛接受?


本期音频,吴老师通过创新扩散理论,讲了讲为什么苹果和微信的用户增长不动了。



人是地球上最复杂的生物,而复杂思考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大特征。在这个前提下,复杂繁琐的办法到底是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案?


本期音频,吴老师讲了讲为什么在理性判断的前提下做减法,往往离真理更近。


吴老师经常被同学们追问两个问题:不知道该读什么书?也不知道怎么读书?


本期音频,吴老师讲了讲经济学家张五常的读书方法。



点击下方按钮,成为会员

即可收听所有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