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低俗了?| 小巴侃经济
2017-09-10
首页微信精选为什么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低俗了?| 小巴侃经济

点击上图▲成为会员

超过40万人在听

每天半元钱,听吴晓波说世界万千

文/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最近不止一次有朋友抱怨,现在不管是朋友圈、微信公众号、新闻app、微博、知乎,内容都越来越低俗和同质化,好的内容不像这些平台刚出来的时候那么多了。



既然朋友们都不太明白其中的原因,小巴就要解释得更加详细一些,这还得从一个苹果的故事说起。




巴家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苹果基地,每年会生产出来100个苹果,20个好苹果和80个相对次等的苹果。可是呢,当地的村民巴八灵却发现,菜市场里的苹果又小又难看,还不好吃。他明明看到那些果园里面有比菜市场大好几倍、味道又很甜的苹果。他就很愤怒,好苹果是不是被人偷偷藏起来了,一气之下就告到了村长那里。


村长就派人开始调查,很快就发现了原因。


原来,在本地买一个好苹果是10块钱,次苹果是5块钱,那么吃1个好苹果的花费与吃2个次等苹果相等。


但如果把苹果运到李家村卖,就要5块钱的运输成本,那么李家村的人吃一个好苹果就要15块钱,吃一个次等苹果是10元钱,这个时候,1个好苹果就等于1.5个而不是2个次等苹果。相对而言,好苹果变得便宜了,李家村的人就更愿意买好苹果,于是大家就看到巴家村的人不停地把好苹果往李家村卖,把差的苹果留给自己村里的人。



这是确有其事的,调查的人是两位经济学家,一位叫阿尔钦,一位叫艾伦,只不过调查的地方不是巴家村,而是美国的苹果盛产地华盛顿州。


后来这一个发现用他们的名字命名了,就叫做阿尔钦-艾伦定理:


阿尔钦-艾伦定理


当相同的附加成本,比如运输费用,被加在两个相似的商品价格上时,产生的结果是人们会增加对优质商品的相对消费量。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如果某一类东西很难得到,那么这一类东西里面越是珍贵优质的一个,人们越是愿意付出更多的代价去获得,甚至会被冠以“无价”之称。



比如说异地谈恋爱,我们常常见到异地恋有两个极端,要么过了几年分手,要么过了几年情比金坚,感情特别好。


我们用这个规律去解释就是,“远距离”给“恋爱”额外附加了成本,虽然远距离恋爱未必一定持续,但一旦坚持下来,则双方的感情必然经过了深思熟虑和考验的,因而结果很可能是高质量的。 


举感情的例子,有人会认为有非理性的因素存在,那么汽车牌照拍卖的例子应该就更有说服力了。




中国不少城市,牌照是限购的,获取牌照的方式有两种,要么摇号、要么竞价,两者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比如在杭州每个月放出来摇号和竞拍的牌照数量是4:1。


参与摇号的需求,会比较接近于常规的情况,有人买5万的车,有人买20万的车,有人买50万,摇到号就买,摇不到号就不买。

 

而竞拍,就相当于给买车带来了附加成本,各个城市的牌照越来越贵,比如在这个夏天,杭州和深圳都超过了5万,上海超过了9万。


在杭州,如果两辆车原价分别是10万和20万,在消费者眼中的价值比例是1:2。但想要通过竞拍快点拿到牌照上路,就要付出5万的附加成本,那么两辆车上路的成本其实就变成了15和25万,也就是1:1.6,高价格的车在性价比上变得相对便宜了,竞拍人选择买高价格车辆的也就越来越多了,阿尔钦-艾伦就此生效。


 

这其中,还有一个隐含的前提,那就是当需求的量被限定的时候,阿尔钦-艾伦定理才会生效,最终呈现出来的,是愿意为牌照需求付出最多的附加成本的那批人拿到了牌照。而他们往往会买相对价格更高的汽车。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80年代的时候,日本车在美国特别好卖,美国汽车厂商就要求对日本汽车进行进口限制。数量虽然限制住了,但是日本进口车的平均单价和质量却提高了。这其中可能是有两个原因:

 

需求角度。美国消费者想的可能是,汽车进口限制相当于给每辆汽车增加了一个附加成本,那么高价汽车比低价汽车的相对价格降低了,前者的相对需求也就相应提升了。

 

供给角度。日本汽车制造商可能想的是,数量被限额了,那我们重点卖高价格、好质量的车,这样总体的销售额也可以增加。

 

就像前面巴家村苹果的故事里,如果李家村村民是对苹果爱得不得了,一年20个好苹果完全不能满足它们的需要,那么结果会是怎么样?前几年,也没有更多的好苹果了,只能把80个差苹果也拿来卖,好苹果的价格和差苹果的价格比例,还是维持在2:1,可能是差苹果卖10块钱,好苹果的价格上涨,卖到20块。

 

过了几年,巴家村里大种苹果,一年能够种出来100个好苹果,400个差苹果,然后就是李家村里的苹果价格就变了,大家花15块钱买光了好苹果,然后需求得到满足,没有人愿意再花10块钱买差的苹果,规律再一次生效。



 

我们的朋友圈,就是另一个阿尔钦-艾伦定理生效的案例。


长久以来人类的信息来源演进是书、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站、自媒体,技术升级让我们获取信息的附加成本越来越低,也会对获取信息的偏好和行为方式发生变化。


它的一种极端,是信息生产和传递的成本越来越低,比如今天股票收盘是多少、涨了还是跌了,幅度是多少,直接套用格式一算几个数字就出来,镶嵌在文章里,配一个惊悚式的标题,不用太费力,甚至可以直接由人工智能自动完成,然后直接推送弹窗,人类完全不需要动脑。


另一种极端,是思辨式的知识密度或致用性价值极高,而供给有限,从而催生出“阿尔钦-艾伦效应”,想要获得必须付出高额的附加成本。




技术在变化,信息或知识的格式和呈现形态在变化,但是人性并没有发生变化,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行为都传递出一种内在理性的方式,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种结果。


小巴相信,我们对于知识和信息的索求行为,位于两类极端中间,看上去我们的诉求越来越低俗,但那个阿尔钦-艾伦定理式的阀值始终存在,它可以是价格、可以是技术,更大的可能,是每个人的时间价值。


小互动


除了小巴举的这些例子,也欢迎大家在留言区,说一说身边的“阿尔钦-艾伦定理”。


跳出“低俗”的桎梏,在喧嚣世界找到内心的宁静。思想食堂推出视频课啦,吴晓波、吴思、余世存、沈志华等50位大咖,带你温故知新、明势修身。点击下图,立即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