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0岁,经常看不懂网上的梗哪里好笑
2021-07-01
首页微信精选我,20岁,经常看不懂网上的梗哪里好笑
出自《绿皮书》

这年头的网络流行梗,真是越来越复杂了。

00年出生的阿金,最近因为落下了舔狗文学的知识点,误把室友的玩梗当表白,喜提了对方长达三天的嘲笑。

关键是他事后狠狠恶补了整件事的前因后果,依然没能理解这种说话方式为什么会这么火。

这位自诩“有趣灵魂”的年轻人,第一次对自己的幽默细胞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想想几年前,“蓝瘦香菇”“洪荒之力”……

一张图、一句话,就能成为让全网会心一笑的流行语。

可如今,魔性的鬼畜视频、洗脑的网络神曲……

一个意外走红的梗,被网友迅速传播、再创造,转眼就衍生出了无数种段子。

互联网随时随地发现新笑点,玩梗变得越来越容易。

可当所有人都因为同一个包袱笑得前仰后合的时候,要不要笑这件事,也越来越由不得年轻人自己做主。

01
通哈膨胀之后,我笑累了

网上有种说法叫做“通哈膨胀”。

说的是如今在互联网上,“哈哈哈”三个字已经不足以表达开心。

只有哈的数量大于5时,才能勉强证明自己不是皮笑肉不笑。


不但要笑得有零有整,还要笑得具体、有画面。

赞美一个段子好笑,不能只说“笑出鸡叫”“笑到锤床”。

必须要“笑到发出鸡叫路过食堂差点被师傅拉去做宫保鸡丁”“笑到疯狂捶墙害我家三室一厅变成单人间”……

如果不是微博转评有字数限制,我毫不怀疑这群人能哈出一篇800字作文。


中青校媒去年曾面向高校大学生展开一项有关“玩梗”的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虽然有64.82%的受访者会对“梗”的过于滥用感到厌烦,但仅有0.91%的人抗拒接收最新的网络流行语。

就像当年的表情包一样。

在网络上、聊天中玩梗,正在逐渐成为一种现代社会的社交礼仪。

也因此,不管你本人是否能理解一个热梗的有趣之处,都很难避免接触、了解甚至最终使用它。

而当网线对面以活跃气氛、拉近距离为目标向你抛出最近流行的梗,保持礼貌的门槛也在不断水涨船高。

打出三行以上的哈字依然有被认为是“糊弄”的风险,唯有滴水不漏地见招拆招,才勉强算得上一次有趣的回应。



为网上的热梗发笑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氛围。

以至于不为所动的人反倒显得不合群、不礼貌

我有个朋友,至今不理解某音上的郭老师为什么走红。

可每当公司同事学郭语逗乐,她依然能调动自己的手指和五官大笑捧场。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互联网的确为我们提供了无数笑料,但这种笑越来越像情景喜剧里提前预设好的罐头笑声:

只是走程序,不用走心。

前段时间“我只心疼giegie”火遍全网,网友@按头 就“完全get不到它哪里有趣”。

但看到室友们一边还原这段对话一边疯狂大笑,她又担心自己“不笑会显得太装”。

明明玩梗的目的是出于快乐,可这种不得不笑的氛围,却让人笑完之后更加空虚疲惫

出自《虽然是精神病但没关系》

在电影《小丑》中,主人公亚瑟梦想成为脱口秀演员。

他认真学习脱口秀节目中能引人发笑的喜剧段子,每天强迫自己笑出来。

但现实生活的境遇,导致他没法真心发笑。

这种巨大的割裂感,让亚瑟背负上莫大的精神压力,濒临崩溃。

对于现实中的年轻人来说,为了无法理解的网络热梗违心发笑,又何尝不是生存压力之上的另一重绑架呢?

02
“网上的热梗,
还不如解压小视频好笑”

记得前两年,网上特别流行“职业假笑”的概念。

浙江宁波高速路收费站上有名收费员,被网友拍到工作时有点“强颜欢笑”。(后收费站回应是单位要求的“微笑服务”)

这个视频后来引起了好一阵讨论,很多人都想起了自己的遭遇:

在一些被要求展现积极形象的场合,谁还没有“营业性假笑”过呢?

微笑被赋予了新含义。

在生活、社交重重压力的叠加下,从一个单纯展现开心愉悦的表情,变成了一种应付场面的工具。

出自《黑冰》

甚至有年轻人戏称,“工作就是一个卖笑的过程”。

别指望这样的强颜欢笑能让年轻人在职场上轻松多少。

就职于一家广告公司的小林,曾经越笑越焦虑。

因为行业的特殊性质,她的同事和领导几乎人人都热衷于玩谐音梗。

可她偏偏对这种段子完全不感兴趣,每次只能在群里做没有感情的哈哈机器。

朋友都羡慕她的工作氛围轻松,只有她自己知道,同事每多讲一个笑话,她就多一点身为“异类”的恐慌。


直到后来,公司来了个同样get不到谐音梗的新人。

俩人总能在同事们为了一个烂梗笑得上气不接下气的时候默默相视一笑。

她觉得,这种奇妙的默契比谐音梗本身要有趣得多。

社交和职场上的假笑是很耗费精力的。

真正能疏解焦虑的,永远是那种会心一笑的时刻。

朋友小贾信奉“躺平即是正义”,平时最爱躺在她的懒人沙发上看一些稀奇古怪的解压视频。

从常规的史莱姆、白噪音,再到看人修面、按摩、挤痘痘。

偶尔压力大的时候还会看点猛的:切割肥皂、电锯碎冰、车轮碾压……

“看到完整的东西被碾碎,会有一种长出一口气的感觉。”

@鹅鹅鹅鹅宝

某招聘网站2019年发布过一份白领夜间生活问卷调研。

问卷显示,82.8%的白领下班之后会选择宅在家,真正外出娱乐的人仅有5.2%。

那些一下班就想溜的年轻人,其实根本没那么多精力组织什么丰富多彩的夜生活。

或许正因如此,他们面对压力和焦虑,更渴望拥有一些微小的放松时刻。

网友@梅洋汤 疲惫时喜欢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找一个载玻片,随便抓点泥土,用水化开,然后在显微镜下,看细菌,看绿藻,看各种平时肉眼看不见的小生物,在泥土颗粒的间隙用力的生活。”

好像进入了平行世界,通过这样的观察能感受到另一种生活。

我的另一个朋友阿星告诉我,每天下班之后他最期待的就是逛超市的那段时光。

哪怕什么都不买,走过一排排色彩缤纷的零食、饮料货架,去生鲜区观察挑水果的情侣、买菜的老老少少,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他会开始盘算周末做些什么菜,可以请哪些朋友来家里吃饭,饭后打什么游戏。

常常想着想着,就忍不住快乐起来。


食物常常也是治愈焦虑的方式之一。

下班后倒上一杯低度酒,懒懒地趴在沙发上看电影,这是网友@小陈 最近半年里度过工作日夜晚的最理想方式。

其实他没那么爱酒,但微醺带来的放松感,能帮他彻底从工作的氛围中抽离出来。

不单单是酒,任何简单的食物,在足够放松的情况下都能让年轻人快乐起来。

Vista文淇切换上下班状态只需要一瓶冰镇气泡水。

尤其是打开瓶盖后的第一口,趁着气泡最充盈的时候咕噜咕噜喝下肚。

呼吸和身体瞬间就变得畅快了起来。 


去年《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19—2020)》曾发布一项数据:

除去工作和睡觉,2020年中国人每天平均休闲时间仅为 2.42小时,比2018年少了25分钟。

越来越忙碌的生活节奏已经成了当下年轻人的常态。

在短暂的喘息时刻中,恰恰是因为这些小小的放松方式,让他们找到属于成年人的松弛有度。

03
每个人都“需要一点放松时刻”

曾有人在微博上发起过一个话题:现在的年轻人焦虑吗?

结果显示,54%的人每天都在焦虑。

你看,当代年轻人所面临的的压力似乎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因此,给他们留一扇小小的透气窗口、创造放松时刻变得格外重要。

当他们在备考、加班,为了工作和学习焦头烂额时,显然很难挤出悠长的时间去享受复杂的消遣。

这样疲于奔命的年轻人,更需要发自内心的愉悦和笑容。

出自《她爱上了我的谎》

能让他们笑出来的“嗨点”往往不需要多么热闹,甚至可以很微小,

百事公司bubly就注意到了这种有趣的现象,在前段时间推出了一款三零气泡水。

夏天闷热的时候,一口气泡水入喉,咕嘟咕嘟的气泡化作一声悠长的“嗝”。

再没有比这更原始的快乐了。

最近两年,年轻人在饮料的选择上越来越偏向于无糖。

在寡淡无味的无糖饮料和爽口刺激的气泡水之间,他们选择用脚投票。

快乐和健康,年轻人都想要。



其实严格来说气泡水已经算不上国内的新网红了,不过百事公司这一次推出的bubly微笑趣泡还是让人眼前一亮。

一直以来,百事公司在中国的产品总能精准打击到消费者在口味上的喜好。

这一次气泡水新品,一共有白桃、蜜柚、百香果三种,都是跟夏天绝配的清爽口味。

浓郁的果香和细密的气泡恣意碰撞,从舌尖一直清甜到心底。

值得一提的是,这三种口味都是针对中国市场研发的专属味道,更是喝气泡水带来的快乐推向了极致

我注意到,bubly微笑趣泡在包装上特地设计了一个微笑的标识。

配上瓶盖和拉环上的“嗨”、“嘿”、“哟”等字样,仿佛一个亲切的朋友在和你打招呼,让人轻松愉悦。

鲜艳的颜色加上俏皮的符号,完全踩中了年轻人的“看脸”的爱好。



颜值对于年轻人而言,是消费的动力之一。

而bubly微笑趣泡系列的这项巧思,也让每天忙于奔波的年轻消费者在拿起每一罐这样的气泡水时,都能感受到品牌营造的微笑氛围感。

面对生活的压力和焦虑,发自内心地微笑越来越难得。

因此,bubly微笑趣泡系列用“微笑”之名触达年轻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喝到好喝的气泡水,让身心完全放松,从而自然而然地释放微笑。


bubly所提倡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有品质的生活方式,让焦虑中的人们在享受舌尖快乐的同时,拥有直达内心的轻松与愉悦。

生活永远是压力和动力并行。

焦虑不会平白无故地消失,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对抗焦虑。

学会偶尔慢一下,感受微小的快乐,也许下一秒就能满血复活。


感谢你读到这里,记得把Vista看天下“设为星标”,多多点赞、在看、转发,明天还有更精彩的文章。

· 一 周 热 点 回 顾 ·


别连年轻人的笑都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