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和不劝分已经out了,豆瓣劝分小组正在兴起?
2021-07-20
首页微信精选劝和不劝分已经out了,豆瓣劝分小组正在兴起?


今日话题 

字数:1900阅读时间:4min

“劝分不劝和”的吃瓜群众随处可见,但“宁教人打仔,莫教人分妻”的观念俨然已经过时。“劝分”热潮在豆瓣上可见一斑,“豆瓣劝分小组”今已集齐30万“分手大师”,网上咨询情感问题就像百度看病,“癌症”起步,分手为上策。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人们为何这般热衷于劝别人分手。







(IC photo / 图)






从劝和到劝分之变






古语有云,“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在佛教文化中拆毁庙宇的罪孽极其深重,在佛教典籍《地藏经》中有云:“若有众生出佛身血,毁谤三宝,不敬尊经,亦当堕于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由此可见,中国传统观念中对稳定的婚姻秩序赋予了极高的价值。


反观,现在人们判断一份亲密关系是否应该存续的态度与传统观念出入颇大——前有几乎被群嘲的“且行且珍惜”五字箴言,许多人想着马伊琍应当像她在《奋斗》中扮演的夏琳一样潇洒离开,没曾想还是选择委曲求全,就算被被冠上初代原谅教教主的称号这段感情最后也逃不过离婚收场。后有“恭喜佟丽娅离婚”的热搜词条,敲锣打鼓地恭喜漂亮姐姐摆脱渣男重获新生。


这样的转变跟古今亲密关系中人身依附程度的变化分不开。古时候,夫妻关系表现为尊卑与主从的模式,女子比起个人而言更多是以人妻、人母、人媳的身份嵌套进家庭秩序中,强烈的人身依附性使得女子在亲密关系中没有太大的选择余地,其个人感受对婚姻存续的影响十分有限。


更别提若女子被休将面临怎样的凄凉境地,除了在个别朝代民风较为开化能够接受女子改嫁,大多数被逐出夫家的女子都逃不过冷眼与指摘,被逼上绝路也是常有之事。因此,在这等伦理纲常的桎梏之下亲密关系的枷锁也是女子的生存之道,分手的成本如此之高,当然是能忍就忍,忍不了也往死里忍。


比起古时候,在夫权文化的裹挟下夫妻双方地位的绝对失衡,现代亲密关系中两性地位趋于平衡,女性个人地位提升使其在婚恋关系中的话语权变多了,亲密关系不再是生存刚需。人们期盼从亲密关系中获取更多的情绪价值,而情绪价值的实现与否包含多元的评价标准——维系一段亲密关系的难度升级,由此劝分的声音变得洪亮起来也是理所当然的。






(IC photo / 图)






劝人分手让人上瘾






豆瓣劝分小组简介上赫然写道:不分手留着过年吗?!进小组一起劝你分手,本小组劝分不劝和!让你下定决心分手!如今该小组已集齐30万“分手大师”,网上咨询情感问题犹如百度看病——癌症起步,分手通常为上策。


劝分小组里的投稿话题五花八门——从劈腿家暴到约会抠门,分手大师们的劝分套路也是各式各样,如痛骂渣男渣女型:垃圾就不要留着过年了;直截了当型:恋爱脑真的要命;技术指导型:听父母的话,多和朋友聊聊;动之以理型:什么喜欢啊,碰到现实都拉倒吧;还有反其道而行之的阴阳怪气型:你俩特别合适,千万别分,锁死生三胎吧。


大师们兢兢业业地趟这趟爱情的浑水为人们指点迷津,除了满足八卦之心,或许更多是倒映了大师们心中理想的亲密关系是什么样子的,比如忠诚、负责、精神与经济皆独立等。在极注重个人体验与情绪价值的当代婚恋观中,大师们乐于去唤醒感情中迷失的主体意识——分手就是寻回主动权的最好方式。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劝熟人分手总有风险,劝分之后万一到头来人家破镜重圆自己就里外不是人了,因此出于人际关系中的自我保护意识,网上劝人分手既过瘾,又保险。


微博上三不五时冲上热搜的情感话题——“分享欲消失了该分手吗”、“未婚夫拿我当人生跳板该分手吗”、“男朋友精神开小差了值得原谅吗”留言区底下满是劝分的苦口婆心。老一辈人也许会觉得这些话题里牵涉的感情瑕疵又不是出轨、家暴等硬伤,怎么就不能磨合消解呢?想来他们不能和年轻人“同仇敌忾”倒也正常,毕竟隔代人对亲密关系中的人身依附性有截然不同的体验。当个体足够独立不是谁也离不开谁时,亲密关系这座千里之堤溃于细微的相处细节这个蚁穴并没有那么难以理解。


亲密关系的局中人总有当局者迷的时候,这时就免不了向旁人讨教,人们除了向身边人咨询情感问题外,有时更乐于向网络上的陌生人求助。


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人格面具”的概念,即我们在和不同的人交往的时候,可以演绎出各种性格,并设法维持我们在不同人眼中的形象。正因我们要在熟人面前下意识地扮演不同的形象,总有一些话好像跟周围的任何人讲都不合适,所以有时比起向熟人倾倒感情的苦水,跟陌生人倾诉会让人更具有安全感,因此各类感情树洞、豆瓣小组、知乎论坛等成为痴男怨女们的心灵之家。


除了无后顾之忧的安全感外,向陌生人请教情感问题可以最大限度地自己掌握倾诉内容,比起向熟人宣泄,向陌生人倾吐可以自由掌握内容,甚至避重就轻掩盖一部分对自己不利的事实,更大程度地得到别人的理解、鼓励和认可。


向他人请教情感问题无异于通过向空中抛出一枚硬币来替自己做决定,在硬币落下之时也许心中的答案就已明朗,也许不是非得听一个可行性报告般细致的指导,只是想找人支持自己内心的声音罢了。


然而,最后选择分手还是和好,终究都在自己手里。



相关文章推荐



为什么会出现7年之痒呢?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大概就是恋爱的边际效应在递减,由于感情的效用降低了,很多原本的因素运转就会失灵。


↓点击阅读↓

《沈梦辰催婚引争议:爱情的七年之痒不是分手就是结婚?






· 南周知道出品 ·

· 未经授权 不可转载 ·

· 但是欢迎分享到朋友圈哦 ·







点一下,知识的储备又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