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红40年的偶像,只有他一个
2021-08-03
首页微信精选能红40年的偶像,只有他一个




时光撰稿人 | 阿午
  早日退休,再世为猫。 

前不久,刘德华迎来自己的出道40周年纪念日。

他在某短视频网站上特地开了直播,与粉丝一同庆祝。


此前在预告视频里,刘德华说,这不是庆祝一个人红了40年,而是庆祝一个人认认真真工作了40年。


这场直播观看人数最终破亿,对于刘德华来说,这也不过是演艺生涯里最不足为奇的一笔记录。

被称为“优质艺人”的他,始终勤勤恳恳,才能将40年前的辉煌地位延续至今。

在他身上有太多东西,值得如今的流量们好好学一学。


偶像


对刘德华的形容和评价,一定少不了“完美”“偶像”这两个词。


正如大家提到周星驰,会条件反射想到“鬼才”、“搞笑”、“无厘头”,提到梁朝伟,脑袋里立刻冒出“影帝”“演技”等词一样。


直播中,易立竞感叹,大家对他的评价全是正面评价。


对于这些,他总一笑置之。



2013年,《开讲啦》节目中,主持人撒贝宁问他:“为什么周星驰从星仔变成了星爷,而你还是华仔?”


他开玩笑地指着自己的头发说,“我没染过”。


40周年直播,主持人马东犹豫如何称呼,他直言,叫华仔就好。


从解释“为什么还被叫华仔”,到“叫我华仔就好”,不难看出他骨子里自信到强大的谦逊。


自卑到自信的跨越,是他一步一步踩出来的。


对于早先的tvb无线五虎,他评价:

我们五个人完全不一样。苗侨伟就是大侠,很有智慧。黄日华就是那种很稳重。汤镇业是比较帅,很精致,所有漂亮的角色都是他的。梁朝伟是最年轻的,也是红得最早的。



到后来的四大天王,他被嘲“唱不过张学友,跳不过郭富城,帅不过黎明……”


团体中、同侪间总会有比较,无论是他自己主动,还是被观众被动地比较,他的姿态永远是,坦然受之。


正如他自己所说——字字反思,句句不反驳。


回过头来看,他与“失败”两字,其实不算毫不相关。


黄霑嘲他作词,“没见过写情写得这么笨的人”,甚至直言:“华仔是勤劳,不过不用那样,他填一世词都不会有什么大成绩。”


之后,他直接拍戏空档全用来写词,终于,一首《冰雨》,让黄霑赞赏有加。


刘德华当年说,“做人要有阿Q精神,我至少演戏比郭富城好,跳舞比梁朝伟好,还长得比张学友帅。”


自1982年开始,他几乎一年几部电影,时至今年,已知的就有四部,刻苦敬业到令人咂舌。


他的偶像感,不仅是前期塑造,还有他知不足后拼命修补的努力。


所以,这种偶像感的另一个代名词,才是“完美”。

拼命做到样样都行,让人挑不出错处、缺点的完美。

演员

偶像可以完美,演员不能完美。


演员演的是人性,而偶像、榜样却是很神性的东西,演技这张答卷,他一度不算答得出色。


拍《天若有情》时,因摘下头盔后,下意识去弄头发,被监制杜琪峰大骂。


那时的他,演戏还会注意形象。


到后来《瘦身男女》中,穿上几十斤重的硅胶衣,饰演体型极胖的肥佬,终于获得金马、金像最佳男主提名。


有意思的是,这部电影由杜琪峰执导。


港片的黄金时代,论演技,细数起来,周润发、梁朝伟、张国荣、梁家辉、刘青云……无一不是重量级,可谓神仙打架。


对比起来,他总会被技压一筹。


然而对于演技这门玄学来说,演员与角色的契合度,比演绎技巧更为重要。


《旺角卡门》里,出圈的是张曼玉的演技和张学友的乌蝇哥,《阿飞正传》中,刘嘉玲感叹,王家卫用帽子把他的眼神都遮掉了。



因为他的精气神,与墨镜略带颓丧的电影风格格格不入。



这些段子,都被拿来辅证过刘德华的演技不足。


不过他有两部电影,不太出名,却非常让时光君印象深刻。


一部是,带有童话色彩的《童梦奇缘》,讲述一个小男孩变成了大人后,慢慢衰老的故事。



另一部是,近期被拐儿童原型被找回的《失孤》。


虽然天王气质和普通人的身份不匹配,但他还是很适合出演那种挣扎的无力感——


面对必然性的东西,再怎么挣扎也只是挣扎的无力感。

最近一部《拆弹专家2》也是如此,他在邱礼涛的手下,从一个好好先生完美演出偏执成魔的炸弹匪,脱胎换骨似的不同。


或许刘德华本人,就与故事里的主角们一样,拿出十二万分之力,去拼一件或许没有结果之事。


可哀,可悲,可叹,也能让银幕之外的观众跟着动容。


如果有天道酬勤的演技派,刘德华现在一定能算一位。


至少,他不在演技的第一梯队,也从不会掉链子。


本色
 
那种从头到尾贯穿他整个职业生涯的努力,是态度,更是本质。


亦舒在《玫瑰的故事》里,借方太初之口形容香港——“地方狭小,人头涌动,完全是一种兵荒马乱的感觉。”


这种拥挤的漂浮感,赋予香港人不安全感,形成他们骨子里的奋进精神。

作为「喜欢香港十大理由」之九的刘德华,从未掉落过大众视野。



流量时代,他仍在一年几部电影地往前走,却从不借流量肆意牟利,行业责任感可见一斑。

刘德华直播时特地关闭送礼功能后,网友纷纷震惊:“原来可以关。”



在这样的时代,数据制造偶像变成默认的内娱规则,直播打赏成了粉圈责任感。

吴某凡被刑拘,粉丝却还在用迈克·杰克逊举例,为他洗地。


当明星被养成了巨婴,有一天,观众也会忘了真正明星该有的样子。


经历香港娱乐圈激烈竞争的刘德华,面对如今的娱乐圈,或许既适应,也不适应。


他尝试跟进时代步伐,入驻短视频平台,直言害怕被淡忘,不适应"流量粉丝论"。


当年,明星是主体,粉丝只是跟从者、簇拥者,作为明星的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感谢粉丝的支持。


是支持,不是被支配。

那时,相比粉丝,作品与实力才是必需品。


如今,粉丝成了打榜机器人,明星成了人设AI,像流水线上生产的商品。


当明星与粉丝的良性共生关系,变成裹挟与控制的关系时,偶像便成了白色幕布后的皮影人,任人操纵。


偶像可以是任何人,唯独不是他自己。


如今,我们还在感叹刘德华的偶像力与敬业感。

是因为,他真切地在用艺术造梦,用敬业造口碑,用实力造神

而不是敷衍观众、欺骗粉丝。

感谢华仔一路走来完美扮演好“刘德华”,希望他能红得再久一点。

-END-




往期精选回顾

9.5分神番,冷门是它唯一缺点


30年过去了,它仍是华语最佳青春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