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优衣库事件中,似乎没有一个好人。
2015-07-15
首页微信精选整个优衣库事件中,似乎没有一个好人。

一个年轻人的聚集地




编辑 布莱克 王子越 丸尾同学


今天热闹非凡。我的朋友圈被一条低俗不堪的视频,和一张红色的LOGO在持续刷屏。


十二小时之内,社会有几千万的人开始盛大地讨论这件事,一个视频里的两个人成为了一个符号,被贴上营销、性、丑恶的标签,被人肉,被朋友圈热闹的群众批判着。


显而易见,这又是一块大蛋糕。它一旦被呈现给饥饿的社会,大家就开始各抢所需。


这个事件中,又有哪些人?




狂欢中的看戏人





7月15日早上十点十九分,优衣库发表了公司说明,声明本次事件与营销无关。然而,朋友圈里仍然有一部分人,热衷于把一切看成是阴谋与炒作的人,在指着这个巨大的红色品牌大喊:你们赢了。


这个红色品牌随后禁止了微博的评论功能。


许多的年轻人,立刻把关注点从大圣转移到这个新的话题上来。他们也充当起了热烈的信息传播者,甚至有人在朋友圈叫嚣:“五元一个视频。” 讲笑话的段子手,则开始讲新一轮的笑话,逗乐着大家。


这些调动着大众视野的,无聊的八卦文在进行事件的第一轮传播。所谓品牌借势,很多都只是朋友圈的P图爱好者自发制作,凌晨就已经发了出来。


喜欢看热闹的年轻人,例如大学生,都疯狂围观、传播视频和当事人微信号。似乎每个人私下都转发这些图片。


或吵吵闹闹,或幸灾乐祸。




截图来自微博“优衣库北京三里屯店”




大肆分析的人



其实,稍微思考一下就知道,本是倡导健康简单的日本外资品牌优衣库,在中国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根本无需采取也不会采取这种会对品牌可能带来危机公关的营销策略。


营销的目的是提高消费者对品牌对认知、态度进而产生购买行为,这种事件,对优衣库并没有什么正面的积极作用。


而专注追热点的自媒体们(不错,在下也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关注,将此事件反复地调侃,故作姿态地将此事默认设定为优衣库官方的营销行为。


他们其实很可能也知道事件不是营销,但他们热衷于把事件解读为营销和阴谋。因为这是大家喜闻乐见的观点。


男女主在公共区域释放欲望,网民刷屏转发狂欢,将视频泄露出来的人暴露他人隐私,自媒体反复消费事件。


似乎所有人,在自己的位置上,做着或让自己愉快,或让自己获利的事情。




跟着风走的人


一张杜蕾斯微博的截图





一张杜蕾斯微博的截图


一些品牌的负责人对杜蕾斯的营销之道显然深信不疑,发着一些不痛不痒的跟风文案,然后督促自己的员工尽快转发,成为蛋糕的一部分。


虽然,很多人认为杜蕾斯没有跟风。但是在我看来,他们已经很可能低调地跟了。今天早上九点,杜蕾斯官方微博发表了一条微博,关于“爱你的人”。


其实在这条视频里面,那个男人说了一句关于“爱”的话。但是,杜蕾斯这一条低调的微博,却可以被解读为,这个男人说的所谓的爱,根本就不是爱。


相反,一些公司就处理得很糟糕。例如魅族,例如神州专车。




一张真实的截图




另一张真实的截图


他们的低俗跟风被网友讨论和批评,然后决定删去微博。



被忽略的两个人




无论是电影、电视剧乃至话剧,主演往往是最受关注的角色。但是这出风靡全国、刷爆微信的大剧,却无人真正关心两个主角。关注他们的人,只是令人费解地想将他们人肉出来。


自媒体在发文,年轻人在讨论,有为优衣库辩护的,有感叹媒体节操低下的,也有讨论热点传播标准的。但似乎没有见到的是,有人关注这对男女所可能遭受的伤害。他们拿着这件事做各种各样的文章时,实际上是在一遍一遍地伤害着这对男女。


这两个人已不再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了。他们已被抽象化出来,成为了我们社会中屡见不鲜的盛宴的祭品。也许以后我们还会提到“优衣库事件”、“那个男人”或“那个女人”。


但我们可能永远无法体会到,这时他们的彷徨和恐惧,也不会再记得他们的名字。


有人评论:


只是想说,当初为Jennifer Lawrence抵制网络暴力的演讲点赞的人,今天好像依然在转发优衣库视频,也在为借此营销的广告点赞叫好。


这样看来,到了最后,我们这群人之中,狂欢的、分析的、跟风的、点赞的,谁又会在乎当事人和优衣库?


我们,谁又是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