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永远怀念这档豆瓣9.3的综艺
2022-01-28
首页微信精选我永远怀念这档豆瓣9.3的综艺


临近年关,人容易变得怀旧。今年,是《康熙来了》停播的第6年。

 

2016年1月14日,蔡康永和徐熙娣一同向观众鞠躬,录影棚的大门合上,宣告着这档长达12年的节目的终结。



此后,几乎每年1月,都会有人将曾经出现在《康熙》上的嘉宾名牌晒出来,像是一场与老熟人的重逢仪式。但是,变化也在悄然发生。


与小s共跳国标舞的蔡头大哥和刘真永远地去往了另一个世界,在节目上与SHE谈创作的“小胖”袁惟仁被医生诊断为植物人,前几日,纳豆也因病手术,社交媒体上众多好友为他祈福。更早的时候,罗霈颖、安钧璨、大炳也离开了我们。

 


与“康熙”有关的人、事再出现在我们面前,却提醒着我们,属于“康熙”的时光回不去了,那些欢笑与热闹封存在过去,现实的车轮则滚滚向前。

 

可是,在吃饭的时候任意打开一集《康熙》,我们还是能重回那个老友会客厅,不论屏幕中的嘉宾在聊什么,都让人觉得开心。

 

《康熙》有这种魔力,它永远是我们的精神自留地,多元包容的价值观,真诚亲切的分享,大人物与小人物没有什么不同——只要打开《康熙》,众多嘉宾对你说的话只有一句,那就是“欢迎回家”。

 


01.

和康熙一起长大

 

放眼华语世界,很难找到一部有着像《康熙来了》一样影响力的综艺。尽管停播6年,小s的表情包还是常常出现在对话框中,一些微妙的情绪、精准的吐槽需要借助小s的动作和表情才能够传达;娱乐圈有一丝风吹草动,《康熙》永远是大家的资料库和纪实录,只要在搜索框里输入“康熙+人物名”,就会有相关cut跳出来,弹幕上飘过数条“前来考古”。

 

《康熙》的嘉宾们或许没有料到,自己当初在节目中的只言片语,能够抵挡时间的流逝成为长存的个人标签,那些早年未被曝出的新闻,往往也在《康熙》初露征兆,留下蛛丝马迹。

 

直到今天,赵正平的微博下还是不时有人前去留言“呱”,一谈到潘若迪,首先想起的是沈玉琳如何声情并茂地讲述“保姆泡澡”的趣事。而更经典的“小本本系列”里,藏着日后诸多娱乐八卦的端倪。

 


《康熙》是一档日更节目,从2004年1月5日播出第一集开始,周三就是集中录影的那一天,从中午12点到晚上11点,一次性录制五集,分别在周一到周五的夜晚放送。这样的事情,他们坚持了12年,到结束的那一天,《康熙》一共录制了2933集节目。

 

在这样频繁而漫长的陪伴中,我们几乎是与《康熙》一同长大的。无数的明星、艺人、通告咖,甚至是政客与作家,在其中留下了宝贵的身影。

 

伴随着台湾偶像剧市场的繁荣,音乐圈的崛起,我们见证了SHE从出道时青涩地分享各自人设的样子,到三人能够独当一面,迈向人生新阶段,也见证了周杰伦是如何从清瘦、羞涩的青年,成为爱喝奶茶的亚洲天王。

 

有一点是共通的,在《康熙》中,不论大人物还是小人物,明星还是综艺咖,也不论是否“自愿”,都会在小s和蔡康永天衣无缝的左右夹击下,褪下光环,露出真实而坦诚的一面,讲述着大时代下属于个人的小故事。

 

李敖在节目上谈论死亡,“我不怕死,可是我讨厌死”,希望能够多来几次,害怕这一次成为自己最后参与的《康熙》;制作人王伟忠、邰智源回忆小时候在眷村发生的点滴,记录着那个已经消失的村落;王彩桦、宝妈、许杰辉等人一起讨论着台湾街头好吃的热炒,气氛温馨又融洽。

 


更多的是大家聚在一起聊天,明星们在台上分享恋爱心得,也互换着时尚资讯和美容技巧,美食、衣服、包包、减肥——几乎没有话题是不能聊的,打玻尿酸和肉毒杆菌无需避讳,当场翻包、卸妆也能够被接受。范冰冰在《康熙》结束前上节目时,已经很自觉地做好了现场卸妆的准备。

 

《康熙》12年来,收视率更高的不是大牌明星的出现,而是小s与她的姐妹和同学互聊八卦,或者是通告咖们大胆、坦诚、没有包袱的分享。性少数群体、异装者能够表达自我,鬼故事和灵异事件也能够聊一整期,没有人会对这些“假亦真时真亦假”的话题赋予故事以外的意涵。

 

我们爱《康熙》并非因为它能够请来大咖,而是它提供了自由、包容的话语空间,聚光灯之下,明星与普通人一样,有着喜怒哀乐和人生困惑,再边缘的人也值得被尊重。嘉宾与观众之间的关系平等而友善,仿佛观众只是一位不言语的朋友,总有人与你一同闲话家常。

 

在这种近距离的亲切接触下,每个人都是有“瑕疵”的,但正是“瑕疵”构成了一个个生动、具体的人。

 

02.

属于“台流”的时代过去了

 

《康熙》始终保持着用诙谐态度解构严肃的风格,10周年记者会上,一开始台上只有沈玉琳有麦克风,他向画外询问是否有另外的设备,得到答复后,放心地继续讲话。随后,工作人员半弯着腰为小s、蔡康永、陈汉典拿来话筒。

 

不过分正式,也不过度煽情,是《康熙》的精髓。在嬉笑怒骂中,主持人和嘉宾们得以真情流露,再重的话题也能被轻拿轻放。《康熙》的10岁生日上,有领导发言、同行祝贺,同样有小s的“毒舌”和蔡康永的“不留情面”,正经与戏谑维持着平衡。



但另一重“危机”也在显现。熟悉的舞台意味着场景单一,后面才递上的麦克风意味着流程的松散。虽然影响力很大,《康熙》仍然有需要面对的问题。

 

2014年,在接受GQ报道的采访时,时任制作人的B2表示,中天电视台没有特意为10周年系列节目提供更多的预算,“为了庆典,他硬是四处筹来了一百多万台币”。对B2来说。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了5年。

 

在《康熙》的初期,台湾的电视行业正处于上升期。1994年后,伴随着台湾“第四台”合法化,为有线电视提供节目的卫星电视也获得允许从台湾发射信号,一时间众多电视台成立,更多的综艺频道开始抢占观众的注意力。

 

《康熙》虽然布景粗糙,甚至于小s和蔡康永差点因此录完第一期之后拒绝录制,但二人独特的风格还是将《康熙》塑造为不同的存在。激烈竞争中,《康熙》在超过100个节目里脱颖而出,其他节目出现又消失,唯独它屹立不倒。

 

小s搞笑、活泼,常常不按常理出牌,经由她口的比喻往往超出想象的精妙、贴切,吃到芝士烤肉,她说,“像芭比去当兵,又梦幻又刚强”。在她面前,所有的男明星都化为按照身材排布的肉,摸胸肌、坐大腿却完全不让人觉得狎昵,女性嘉宾受到不恰当评价,她也会当场反驳。

 


按照制作人王伟忠的话,蔡康永是那根“主轴”,小s的活泼和灵动,需要蔡康永的稳定、理性来调和,他有着犀利的洞察,能看透嘉宾讲话的动机,翻白眼的次数很少,总是笑着为小s解围,把控节目节奏。虽然做的是娱乐节目,他却是“冷眼旁观”的那一个。

 

蔡康永始终在思考娱乐、电视与时代的关系。台湾的电视节目不允许广告商冠名,所有的电视台都需要通过收视率抢夺广告。在接受杨澜的访谈时,他说自己不喜欢“唯收视率是图”的现象,“不赞成花太多时间看电视”,“大陆的纪实节目很好看,但台湾没有了”。

 

这种思考提醒着他看到潮水的方向,当小s已经由当初自由自在的小姑娘成长为三个孩子的母亲,吃男明星“豆腐”成为一件令人疲惫的事,他自己也难以再在节目中找到新鲜感,改变是必须的。

 

但是,大陆综艺市场的崛起,不断重构着华语世界的文化生态,台湾综艺的优势在逐渐丧失。十年如一日的笑料和梗,收紧的财务状况,都让它难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换句话说,“台流”的时代过去了。

 

《康熙》10岁生日的时候,蔡康永在台湾大学接受采访,他说,“一个节目每天从别人生命中截取一小时,是很罪恶的事。如果它不再带给你快乐,那表示你长大了;如果有一天我主持时不再快乐,就是我离开的时候了。

 

03.

漫长的告别

 

很多人说,《康熙》是不折不扣的下饭综艺,但它可以出现在更多日常场景中。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如果打开《康熙》,就仿佛拥有了一屋子的人,他们在你的耳边叽叽喳喳,聊个不停,屋内的温度升高,孤独被冲散,人被热闹包围。

 

《康熙》已经完结了,又好像没有完结。或许正是因为它拥有一个完美而体面的告别,才让所有与《康熙》有关的记忆都澄澈、清晰,主持人与嘉宾都停留在最好的时候,那时还没有什么人离开,一切都很完满。

 

现在,我们知道不是所有的节目都能够与大家好好告别。去年9月末,播出24年的综艺《快乐大本营》悄然停播,今年1月1日,《你好星期六》替代播出,我们很难在屏幕上再见“快乐家族”。

 

综艺节目有着自己的生命周期,长久的生存不容易,不仅告别的机会难得,创意也总有耗尽的那一天。《康熙》制作人B2曾经焦虑得像滚轮上的仓鼠,在GQ报道的采访中他坦言“我每天一直在想,一直想,很可怕的轮回,礼拜三录完一轮,表示我下礼拜三还要再多五集的内容,所以我要一直想。”

 

某种程度上,适时的结束不仅意味着解放,也意味着对观众的尊重。如果一档足够优秀的节目越做越糟,开始走下坡路,不如及时收手,为大家留有想象和怀念的的余地。

 

制作人詹仁雄曾在脸书上写下一段话,纪念这档持续了12年的综艺,其中一句是,“我们不但在记录明星,也在记录着历史,因为这个貌似娱乐的小节目,或许更像一个时代的田野调查。”

 


《康熙》更新的12年内,主创们用广阔的话题,插科打诨的讨论,塑造着太多人的价值观,平等、多元、包容、开放之外,他们告诉我们快乐也很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糗事和悲伤,可是每个个体都能找到各自的应对方式。

 

哪怕只是单纯的快乐,长达12年的累积也一定会在人的生命中留下深刻印记吧。

 

《最后一夜》上,蔡康永说:“谢谢大家,12年来陪伴我们,徐熙娣跟我即使有机会再开始任何节目,它也不可能是《康熙来了》。”

 

“《康熙来了》靠着这样的收视习惯的成全,我们才得到了这么多我们料想不到的观众,而你们用十二年的时间陪伴我们,这件事情也不会再发生了,所以这节目是大家跟我们一起拥有的,而不是熙娣跟我所创造出来的,谢谢你们陪我们度过。”

 

6年过去,不断有人离开,有人开始新生活,可那个角落却始终存在,寄托记忆,也寄托希望。

 

不久前,小s开了新节目《熙娣想聊》,虽然被人诟病裹足不前,节目设置老套,但她还是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自己的感受:

 


或许是否走出舒适圈并不重要,比起“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能够努力尝试着做些什么,总比什么都不做好些,不是吗?


参考资料

《“康熙来了”十年记:最好的时候过去了吗?》| GQ报道

《俗世之镜 台湾综艺节目研究》| 陈炜著

《康熙来了》火了10年 | 《青年参考》

《康熙停播三年,那些北上的台湾艺人还好吗?》| 人物

《文化的玩家》| 杨澜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