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你藏了多少大家不知道的秘密?!
2022-02-01
首页微信精选40年,你藏了多少大家不知道的秘密?!

一年一度春节联欢晚会时间到!
 
众所周知,每年春晚既是阖家团圆的见证,也是微博段子手的天堂……昨晚新鲜出炉的春晚热梗“为什么全国最虎的城市是天津?”相信 5G 冲浪的友友们早已了然于胸了。
 
尤为特殊的是,今年其实是央视春晚 40 周年。东七门原本想着趁着新梗出炉之际,带大家共同回看春晚的那些经典旧梗……
 
全员 95 后的东七门编辑部,因此呕心沥血恶补春晚资料——
 
然后,我们发现了一些犄角旮旯的细节,并大受震撼。

 


那些旁逸斜出的“番外篇”

 
首先向着七门编辑部走来的,是春晚内外的那些延伸故事。一合计,我们决定称之为“春晚番外篇”
 
众所周知,春晚是中国人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晚会,前期筹备时间非常非常长。因此,台上台下发生过许多或旁逸斜出、或温暖人心的小故事……
 
正式意义上的春晚是从 1983 年开始的。但少有人知的是,早在 1956 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曾制作过一档《春节大联欢》,这其实是春晚最早的“雏形”。
 
那时邀请到的嘉宾阵容,豪华到如今根本难以想象,堪称“艺术与科学的殿堂”
 
艺术方向的代表人,有大作家老舍、巴金,相声大师侯宝林,京剧艺术家梅兰芳……
 
而科学方,甚至有物理学家钱学森,数学家华罗庚等等大牛人物。
 
这阵容,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时间倒回 2004 年,这一年周杰伦初登春晚。
 
但在此之前,他曾经因“吐字不清”被驳回,险些失去春晚舞台表演机会。
 
后来,当届春晚导演在央视网上做了一次调查问卷——在那个互联网尚不发达的时代,竟足足有二百万网友为他签字“请愿”。
 
这份号召力,让所有相关人士都看见了他的巨大魅力。
 
作为一代“流行文化”代表,周董在春晚上唱了一首《龙拳》;随后,连续五年登上春晚舞台,让年轻人们也能在年三十晚上嗨一把。


开播于 1983 年的首届春节联欢晚会,其实并没有固定的主持人与排演好的流程。
 
当初的春晚,采用随机性极强的“来电点歌”方式,和观众共同完成一场强参与感的晚会。
 
深受观众爱戴的李谷一老师,一次性独唱了七首歌……至今为止,这项“春晚 solo 纪录”都没能被打破。
 
值得一提的是,《乡恋》一曲由于风格在当时较为“前卫”,未能在电视台播放。但当晚点播《乡恋》的电话数量实在太多,众人斟酌后决定将这首歌“解禁”。
 
据姜昆回忆:

那一刻,“杨勇拿起条子一看,马上抢过摄像师脑袋上的耳机向指挥台上的黄导报告,然后匆匆地向我们主持人跑来:‘李谷一,《乡恋》,唱!’晓庆、我、景愚、马季4个人一起咧开嘴:‘太棒了!’”


此外,历届春晚上其实一直都有一些悬而未决的“秘密”——
 
比如,数次登上春晚舞台的演员孙涛,到底多大年纪了?
(为什么他好像根本没长变?!)



再比如,作为“年味”常青树的刘德华,又有多大年纪了?
(为什么脸上没有岁月的痕迹?!)
 

救命啊,为什么有人跟几十年前相比毫无区别?!
 
从这种层面上看,一年一度准时带着这些人来见大家的春晚,对于我们这些二十来岁就长出硕大眼袋的日渐疲倦的打工人而言……真的还蛮残酷的。呜呜。
 
所以,新的一年,七门决定立下新的 flag:
 
2022年,别再熬夜了!!
(从我做起,我发誓——)

那些鲜为人知的“小彩蛋”

 
除了台上台下的幕后故事之外,七门发现,历届春晚还有许多令人津津乐道的“小彩蛋”
 
2005 年春晚,惊艳全国的节目《千手观音》横空出世。
 
在春晚之前,这个节目曾在 2004 年 9 月登上雅典残疾人奥运会闭幕式,其舞姿、意象、气势与哲思,均令世界侧目,也令春晚导演发现了这支了不起的聋哑人队伍。
 
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千手观音》由 21 个平均年龄 21 岁的演员倾力献上,并且队伍里并不完全是女孩,还包括了 9 名男生。


1985 年,当届春晚的举办场地是工人体育馆。由于场地限制与不够充足的准备,这场晚会的声、光、电效果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当年已经 72 岁的马三立老师,因此坚持在寒风中完成了相声表演。

在此之后,春晚导演组吸取这次教训,开始策划详细的晚会流程。从这一届开始,春晚的演播模式才走上了“正轨”。


每年春晚还有一个“必备彩蛋”,报菜名
 
年三十,面前是菜色丰盛的年夜饭,眼前是欢欢喜喜的年味,耳朵里听的是令人垂涎三尺的“大菜”们——
 
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烧花鸭、烧雏鸡儿、烧子鹅、卤煮咸鸭、酱鸡、腊肉、松花、小肚儿、晾肉、香肠、什锦苏盘……
 
我就问问,这谁能忍得住?这谁能不大吃特吃一顿?!


此外,有些春晚原创的经典梗,也在之后的一年甚至数年时间里,成为春晚为我们的日常生活留下的“彩蛋”——
 
比如,那些超超超超经典的小品。
 
它们就像是成长的 BGM,一路陪伴我们长大,成了个体生活的时代“注脚”,也成为了春晚反向留在观众生活中的“小彩蛋”。
 
自 1986 年至今,冯巩是上春晚次数最多的明星。
 
每年必听一次的“想死你们了”,或许就是春晚与观众之间“一切尽在不言中”的那个小小情感连接。

 
再比如,谁没有在无聊时跟朋友用“大锤”、“小锤”的价格侃过大山?
 
生活中,哪个女孩没有试过模仿蔡明老师的“机器人”腔调?

赵丽蓉老师的“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谁不是开口就能唱出个完整版?

回头再看这些节目,演员的动作神态,一句句台词,都仿佛“刻进了 DNA 里”,随时随地说了上句,身边的人就能接出下句……
 

不过,台词的基础是时代环境。曾经的经典小品台词,放在如今的语境里,或许就会“大变样”——

曾经的“报菜名”入耳满是大菜,这就是那时人们的需求与梦想;

但如果放到人人奉行“健康生活”之道的今天,没准儿“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就会变成“无脂鸡胸肉、凉拌花椰菜、零糖饮料…”了。

曾经在赵丽蓉老师的作品里,主角会因标价虚高至一百八一杯的“宫廷玉液酒”,和黑心店家来回推拉翻番儿;

这类故事要是放到今天,直接下载“国家反诈中心 app”或许就能一键解决问题……


以前的春晚,时常会有《产房门前》《扶不扶》这类因“健康意识”不足而诞生的小品节目——

在 2003 年的晚舞台上,小品《心病》也是典型一例。

主角赵大宝明明毫无医学知识,却镇上开了个“心理诊所”,用“话疗”、“热宝等等不科学的原创忽悠,为中彩票的老治疗心病
 


显然,当年的观众缺乏对健康医疗问题的科学认知,人们心存忧患,便会找些土法子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因此,它足以作为一个重要社会议题,登上一年一度的春晚舞台。

去年,贾玲主演的健康类小品《一波三折》的台词,也反映了观众情绪:

“比赛之前就不要去体检,咱们这个年纪呀,小病不用治,大病治不了,一去体检反而耽误事。这种观念,正是上一辈人不爱主动体检、不敢看体检报告的真实写照。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现在有越来越多人开始主动关注自身健康问题——年轻人的自主健康管理意识提升了,也连带着家里的老人,逐渐建立起了更加正确的健康体检观念。


正巧,2022 春晚“最大彩蛋”横空出世:“有健康问题,找京东健康


央视春晚 x 京东健康给您拜年啦!
速速点击视频,查收祝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