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一哭,我看谁还敢催婚
2022-02-14
首页微信精选她一哭,我看谁还敢催婚

点击上方蓝字“青年文摘”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添加标 不再错过推送

每天 8点 12点 20点 不见不散~

作者:肉叔

来源:肉叔电影(ID:dusheyingdan)


又双叒叕被催婚了!


春节期间走亲戚,最怕饭桌上空气突然安静,最怕七大姑八大姨追问结婚生娃的事情。



你说没对象吧,亲戚跟早就物色好似的,拿出手机发你相亲对象的微信。


你说不想相亲吧,亲戚就用怪异的眼神上下打量你,并且立马展开一堂严肃的思想教育课(咱就是说,桌上的炖牛肉、烧排骨、糖醋鱼它不香吗?)


“某某的二胎都快上幼儿园了,你看你,连个对象都没有。”


“都这把年纪了,还挑什么啊?”


“结婚,合适就行了。有了孩子,幸福自然就有了……


一顿饭吃下来,憋在心里的那句“不是不结,是要找个喜欢的人结”,愣是没好意思说出口。


这样的催婚现场,相信不少“适婚年龄”的老铁们也正在经历。


在长辈那套“合适”“将就”的婚姻哲学面前,我们谈喜欢、谈爱情,显得特别天真幼稚且不堪一击。


成熟后依然相信爱情,羞耻吗?




最近在播的恋综《半熟恋人》,嘉宾正是一群年龄30+的单身人士。


四男四女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白天上班,下班后配对约会,像是成熟版《心动的信号》。


形式并不新颖,却让很多人嗑上头。


大甜甜也在线嗑CP


看似跟其他恋综差不多,但一看节目slogan,高下立现——


共同奔赴一场精神上门当户对、情感上势均力敌的爱情历险。



对,让一群总被标榜青春资本余额不足的人,去历险。


在最烦传统套路的年纪,狠狠反套路一把。


30岁以后的恋爱,被社会默认是高度理性的、目的明确的。


放眼四周,无论是生活里的婚介,还是荧屏里的综艺,都照着这个标准把男女双方的家境、学历、工作、颜值、年龄等明码标价,以便提高匹配的效率。


这档节目反而慢下来,去等灵魂匹配的爱情开花结果。


听上去不太现实?也是,两颗心的相印相惜,在茫茫人海里已经是低概率事件了,何况是一档小圈层的综艺?


咱也不去猜测有多少剧本演绎的成分,就拿它呈现出的模样说话。


打开这档节目,我首先看到20+恋爱和30+恋爱的不同之处。


前几轮的约会,几乎没有哪对CP能完全锁死。


广告策划总监王能能,第一次约会的对象是飒气拉满的女摄影师杨梦靖。



他俩属于是被五官吸引,相处下来更接近于哥们儿的状态。


发现不合适后,王能能很快主动切断了和对方发展成恋人的可能。


后期他的心动对象是美食博主罗拉,得知对方是单亲妈妈,他也没有立刻表态,而是在安静数秒后,才把深思熟虑过的想法说出口:


我家人跟我朋友,还有我自己,完全不在意这个事情。



30+的爱情少了炙热,少了冲动,多了体面的试探,也多了顾全大局的权衡。


但这样就不纯粹了吗?倒也未必。


依然有20+的心跳和激情:


心动的人接受了自己的约会邀请,窃喜的样子像只乱蹦的小仓鼠;



四目相对后感受到眼神的触电,蒙到整个人像被点穴一样静止。



关于那些只有爱情能带来的悸动和愉悦,人们身上依然有敏锐接收这些信号的触角。


只要仍然相信爱情,20+和30+的恋爱,其实也没什么不同。


再说了,跟头脑发热的盲目相比,仔细打探后的权衡,才是对感情的认真和尊重。


(P.S.打探归打探,如果是那些奔着房产证、银行余额来的,或是纯为了找生育机器的,这种没有爱情基础的纯利益关系,遇上了赶紧跑。)




节目中糖分最浓的一对,当属“大哥大嫂”CP。


这位男嘉宾之所以叫“大哥”,就是字面上的意思——他在节目里年纪最大。



39岁,谈过7次恋爱,至今没有踏入过婚姻。


甭管他多么事业有成,放到现实生活里,绝对也是“相亲相爱”微信群和居委大妈重点关注的对象。


他单身的原因也特人间真实,戳中了很多“适婚年龄”老铁的心声:


如果我要找合适的人,其实我把我要的条件列出来,我就可以找到,我不觉得这有多难。但是你喜欢这个人吗?不一定。


你看,是吧?


找对象这事,说难不难,说不难也难。


在实用主义的婚姻和理想主义的爱情之间,他选择了后者。而很多观众嗑生嗑死的点,就在于这个节目里,他等到了同频共振的人。


-你觉得现在爱一个人会很难吗?

-不会啊,我三分熟而已。



按照灵魂匹配的设定,男女双方的第一次接触从网聊开始,把第一印象交给三观主导,而非外表。


这轮别的嘉宾都按兵不动,唯独他俩来了一次双向奔赴的互选。


大哥内心OS:糟糕,是心动的感觉


后续的发展更是羡煞旁人。


他喜欢自由独立的灵魂,刚好,不人云亦云的她就是;


她认为专注于某一领域的男性很有魅力,刚好,从小就确定行业的他就是。


第一次约会,两人很巧地用了同款手机壳;回程的路上,耳机里分享的音乐正好是双方都喜欢的《How Deep is Your Love》。



没点年纪阅历的人,可能都没听过这首歌。


他俩发现彼此品位相近后的一眼对视——甜,确实甜,kswl。



这简直是在爱情小说中才会出现的超低概率soulmate啊!


难得出现在真人秀里,以至于明明只是饭后散步这样平常的生活画面,也能让弹幕嗑晕一片:


“请欣赏《婚后生活》,kswl


“老夫老妻的生活被你们拿捏明白了



他俩的相遇,让我想起水木丁在《我们心中的怕与爱》里写下的一段话:


爱情只能等。可以找的,其实是婚姻。


这档节目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并没有停留在满足观众嗑糖心理的层面,而是往前一步,盘托出一种属于成年人的积极的婚恋观——


爱情会成长,但不会因为岁月的消逝而流失。


这档恋综,让人不得不重新思考一个问题:拍一档婚恋节目,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为嘉宾找到另一半吗?


在我看来,婚恋节目最基本的作用,应该是向社会传递出一种正向信号:


我们还能相信爱情。




去年,B站做了一档90后的相亲节目《90婚介所》。参加节目的嘉宾,个个是年轻有为的大好青年。


随着节目播出,一连串和年轻人婚恋观相关的话题登上热搜,引发网络热议。与其说这档节目的性质是相亲,不如说是社会观察的窗口。


部分男嘉宾,仍然把女性的优秀当作是一种冒犯:


女人一旦比男人强,男人就会显得很弱。



也有人罗列出交友的六大标准,有家庭背景、成就可能性等现实层面的考量,唯独没有爱情。



仿若不是在找女朋友,而是在购买什么理财产品。


随着社会进步,婚恋的选择权貌似回到了年轻人的手上。但他们的观念,却仍然不自觉地受到传统“规训”的束缚。


是不是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来看一组数据——


去年,我国互联网婚恋交友市场规模达到72亿元,同比增长11.6%。其中,30岁以下的用户占比超过六成,25岁以下的用户占比高达27.6%。(数据来源:比达咨询《2021年度中国互联网婚恋交友市场研究报告》)


说明啥?


现在的年轻人一边反感父母安排的相亲,一边却在通过新型的交友方式给自己安排相亲。


生活圈层固定、很难认识新的人,固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但或许也意味着一个奇怪的现象正在悄然发生——


网络里,不真实的浪漫被升华。但在现实生活中,真实的爱情却在不断被祛魅。


有些年轻人认为,在婚姻里,爱情是可以让位于育儿、养老、孝顺父母等责任的。


父母不同意的婚姻就是不幸福的。



真的不相信爱情了吗?


说个不一定具有代表性,但我这次回家过年真实察觉到的变化吧。


曾以“不是不结,是要找个喜欢的人结”反驳家人催婚的朋友,都在逐个逐个和未必相爱的人迈入婚姻。


我好奇地打听他们改变取舍的理由,得到的答案是:这把年纪,该结了。


追问:“那爱情呢?”看到的是一张无奈笑笑的脸:等不了了。


在农村或是小城镇,大龄未婚的人会被他所处的小社会边缘化;


就算在城市,如果到了所谓的“适婚年龄”而未婚,很多时候也会被定义为“那人多少有点问题“。


就像《半熟恋人》里一位女嘉宾的境遇。没遇到心仪的异性,也不愿将就,在配对约会的时候落了单,就被观众嘲讽“太作”“性格不行”。



在种种现实的压力面前,对爱情抱持理想的人只能隐藏自己。


年轻人依然向往,或许只是不敢去相信了。


《半熟恋人》开篇的一段话,我很赞同:


三十而已,依然可以活得认真,笑得放肆,爱得纯粹,遇得对人。因为不关乎岁月,爱情始终是爱情。



回到上面那个问题:


拍一档婚恋节目,最重要的是什么?


一档恋综能为节目里的嘉宾找到爱情,自然是好。但如果能为节目外的广大观众找回相信爱情的勇气,就更好。


当下恋综那么多,除了输出糖精,何不尝试着去输出——


一些可行性更高的寻爱方法;


一个真爱确实存在的希望;


一种与不正确的催婚对抗的正确爱情信念;


一股在任何年纪都能相信和追求爱情的勇气……


催婚确实让人不喜,我们应该反抗。但爱情本身无罪,我们更应该大胆去爱,不是吗?



你相信爱情吗?

【言之有“礼”,天天赠刊】小编将从本文选取1则走心留言,赠送2022年第4期《青年文摘》杂志1本~


▽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