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一吹他演技我就笑
2022-03-01
首页微信精选热搜一吹他演技我就笑


Sir近期被两位“顶流”热搜吓到了。

一个是她——


坦白说,片子Sir还没来得及看。

要说孟美岐演技有进步,Sir是相信的。

幕后花絮:

选角成功后,进组训练三个月,教练是前国家队运动员,强度“很大”。

后期剧照:

体型向运动员靠拢,下肢粗壮,膝盖明显淤青。不过与专业运动员仍有差距,比如眼尖的网友看出来——摆臂动作,只有孟美岐前臂不是直角。


△ B站@四味毒叔官方

抛开八卦舆论和刻板印象,Sir认为豆瓣大部分评论的用词比较公允:“努力了”,“进步了”。

但破防了?心疼了?

你细品。

另一个类似的,是他——


《无名》,Sir今年最期待的华语片之一,导演、编剧程耳 (《边境风云》《罗曼蒂克消亡史》);主演梁朝伟、王一博、周迅、王传君。

前几天放出首条预告片,长度30秒

程耳营造氛围的功力依然在线:

海边、抛尸、闲聊。

荒诞中散发着诡异的张力。

但论表演?

王一博是片段主角之一,台词不到20个字,特写0个近景2个,剩下都是全景、远景



人物背景故事不详,Sir自认能力有限,无法评价。

可粉丝的想象力却无限:

从“细节处理”,到“语言天赋”,再到“本人反差”……Sir怀疑大家看的不是同一段预告。

相关打分也已经安排上,3W多人打出满分。


荒诞吗。

这还没完。

《无名》总制片人于冬的一段评价,直接拉满期待:

跟梁朝伟演对手戏
他(王一博)完全不处于下风


好,打住。

理论上不是没可能,一切等电影上映后见分晓。

问题是,除了粉丝又有多少人信呢?

或许不是Sir的新发现——

从自己吹,到粉丝吹、大佬吹……

内娱的“演技”,逐渐滑向“薛定谔的演技”。

一边,是小作文里的影帝影后。

一边,是现实里的表演AI、漂亮面瘫。

吐槽归吐槽。

Sir并不想一笑置之。

尤其是这个内娱演员早该认识到的问题:

我们争先恐后解释的“演技”,到底是在解释什么?



01
为概念解释

放眼内娱目前一批演员,尤其新生代,大多都是“学院派”。

即使半路出家,也大抵经过表演训练,临时补课。

学到多少演技?

Sir说不准。

但论背书抛概念,一个比一个强。

刷一轮演员采访,胜读四年表演理论课。


不信?

有人教你,什么叫演员的“投入”

问题:“觉得自己是剧抛脸吗?”

她直言——

我觉得这是演员该有的专业能力
就是你拍一个戏就投入这个戏里
你不可能再去想之前的东西


答非所问就先不提了,毕竟语言这种东西有时候比较抽象。

看人家片场亲自示范。

哭戏。

接过眼药水——滴、扔、演。

一套连招,《专 业 过 硬》

万人点赞,人间“眼泪制造机”


有人教你,什么叫演技的“信念感”

分享心得:

最重要的就是信念感
要相信自己演的东西是真的
然后观众也会相信
你表演出来的东西是真实的


别误会哈。

这里的“信念感”——

并不是指作品里常年无长进的干瞪眼。

而是面对豆瓣4.1分群嘲依然面不改色谈演技的状态。


不止言传。

还有身教。

选秀综艺表演课,“导师”终于放下理论教学,亲身示范。

Sir建议毒饭们先深吸一口气。

以下画面空气渐渐凝固——

导师:

这是我深情地看着你
这是我绝望地看着你
他的眉头是有一点点变化的

学员:

我看不懂
我大受震撼
我快憋不住了……


不要以为这些都是临时抱佛脚。

看多了你会发现——

演员们的话术,竟然还能实现弯道超车。

前两年的“风口”,还是一句朴实的“真听真看真感受”

从采访讲到节目,从节目讲到领奖台……



形成内卷了?

那必须得多花点心思。

有人专注垂直领域,苦心钻研哭戏;有人强调职业操守,不惜打脸也要呼吁演员自律;有人梦回课堂,将自己归于伟大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门下。

于是,便有了以下名场面。

演技课程の进阶教学——

“演哭戏不难”。

“演戏要自律”。

“我是体验派”。



02
为“自己”解释

概念谁都会扯,也注定这样的话术并非最高级的。

毕竟有暴雷风险——

万一行动匹配不上话术怎么办?

自此便催生一种迂回战术。

即,将“演技”与“人设”强行绑定。

初阶版。

当舆论批评不敬业,来回轧戏。

她对轧戏的事情含糊带过。

△ @B站腾讯视频官号

然后强调——

我是一个坚强的演员。


再到片场。

袁咏仪作为前辈管理一众演员,当场批评的是敷衍了事的职业态度。

她没解释为什么两天穿的衣服不一样,化的妆不一样。

却理直气壮地跟你说起角色设定:

“小偷不需要这么黑”


你以为骂完就改了吗?

袁咏仪事后找她谈心,谁知还没开始说话,先哭一通。

然后讲述自己一路以来做演员的各种艰辛和苦楚。

袁咏仪不耐烦地问——

你知道我为什么骂你?

她再次理直气壮:你看不惯我。


对,打着一贯的“苦情牌”。

当然这种招数也不算新鲜。

追溯到上一代“大花们”——

杨幂的“少女心”,景甜的“国际范”,baby的“不顺利”……


这种解释就没有风险吗?

也不完全是。

真翻起车来,同样难堪。


看出来了吗?

与其说是演员不尊重职业。

不如说,一部分内娱演员,是将那个精密而僵硬的“人设”当成了职业里最神圣的“角色”。


03
为“人”解释

以上都是“反例”。

那么,究竟我们该如何解释演技?

首先——

不为概念解释,不为自己解释,为“人物”解释。

以香港电影举例。

并不是Sir作为港片迷的偏心。

而是80-90年代的香港,映照着当下内娱,同样经历着一场“鲜肉大逃杀”

20年前的陈冠希,参演《无间道》。

与现在的流量明星别无二致:觉得自己很会演戏,又是个大帅哥,片场心不在焉。

一次,两次,三次。

终于有一次,导演刘伟强招呼陈冠希过来,问,“累不累”。

陈:不累。

刘伟强啪的就是一巴掌:不累,就给我好好演戏。

尽管陈冠希当时的心理活动是“再打一巴掌,老子一定打回去”,但几年之后,当陈回首往事,接受《GQ》专访时,却是诚恳的感谢:

那一天,我想我做错什么?

其实我确实错了,因为我没有认真去拍戏。之前如果我拍电影的话,我总是觉得,我到了场地,哈哈哈你们应该很开心啊,我都来了。我没有想过,我今天拍的那场戏非常好,我才应该开心啊,为什么我不会这样想?

刘伟强打我,让我明白我没有认真准备好我的角色,没有真正去演。



30年前的刘德华,《天若有情》。

当时刘德华也是偶像派,一听拍机车题材,到片场就迷上那个头盔。

摘一次头盔,撩一下头发。

一次两次没关系。

时间长了,杜琪峰终于忍不住破口大骂:“Cut!你们这些偶像爱美如命!”


这两个故事什么意思?

职业层面,这还是做演员的“入门课”。

——放平心态,正视表演。

表演层面,它更是不容置疑的“基础课”。

先忘掉一个僵硬固化,沉浸在人设里的“自己”,才有能力体味那些与自己天差地别,却又暗通款曲的鲜活角色。

没错。

表演的“最终解释权”——

“人”,完整但有缺陷的“人”,平凡但有闪光的“人”

同样演员采访。

看他们怎么说。

内地“演技教科书”,张颂文。

当初都说他一个动作,便让角色“立起来”。

——踮脚。

《风雨云》里,唐奕杰是条自傲又自卑的可怜虫。

婚礼合照时,唐奕杰瞄了一眼身旁的妻子,突然踮起了脚来,双手又立刻攥住西装的下沿。

一秒点题。

自卑、懦弱,偏偏还要硬撑起面子,最后反而暴露出笨拙。


看上去,这是一个充满设计感的小动作。

但你注意画面左边两个群众演员,显然被这突发的动作打断了原先的表演轨迹。

即兴演出——
我一看自己太矮了,我就踮了一下
生活中我也会这样,因为很自卑嘛。


还有。

春节档都在夸的那个男人,《奇迹》里的章宇。

Sir电影曾在《风平浪静》时对话过章宇,当时许多观众说他演得“性感”,便把问题抛给他。

他怎么答?
我没有想过去把它(角色)弄性感,这个从来没有想过,演戏的时候也不会朝着这个方向设计。但是,我希望观众会心疼宋浩,我自己就很心疼,之前我很担心观众不能接受他,那么怯懦,那么乏力,一直都很被动,会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人生吗?


周星驰。

或许有些“降维打击”,但Sir还是想提一提。

就说《大话西游》里那句著名的台词——

他好像条狗啊!


来自李修贤在片场骂周星驰的一句话,
演戏又不是力气活,你干嘛像条狗一样卖力?

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周星驰说“我演的明明是正剧,你们却把它当成喜剧”。

因为——

观众总是事不关己地认为“狗”是一句玩笑;

而只有周星驰自己知道,一条“卖力的狗”内心的酸楚。

至此。

他们在解释演技时,是在解释什么?

没有卖弄任何概念,没有显摆什么人设,更没有强调自己多“努力”。

他们在解释“人”。

——人的弱点,人的局限,人的执念。

正因为他们真正理解和接近了剧本中那个虚拟的人物,才有可能用演技将人性逐渐丰满,最终呈现在银幕中不被戳穿。

甚至,这种理解更延伸到电影以外。

一次让中外记者都惊艳的回答。

来自张曼玉。

多伦多的《花样年华》媒体见面会上。

记者面对演员,问的却是导演层面的问题。

有些刁难意味:

“为什么王家卫要在影片结尾插入一段戴高乐访问柬埔寨的报道,他是想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吗?”

张曼玉的回答显然超出她角色本身。

却又如此准确地“解释”了整部电影的意味:
他是想扩展那个世界。
因为这部影片一直像个显微镜,观察着世界上的这两点尘埃,在显微镜下,这两个人可以很重要,但是在历史上却无足轻重。
到了影片的结尾,他拉远镜头,告诉我们世界很大,还有其他事情发生,他们之间发生的事很小,很个人,就像是镜头的拉近和拉远。


王家卫当真这么想吗?

未必。

但至少听完这回答,没有人会质疑张曼玉对苏丽珍的“投入”。

最后。

呼应文章开头,Sir还是以程耳的电影作结。

《罗曼蒂克消亡史》的台词至今让很多影迷津津乐道。

文字里总散发着让人遐想的“弦外之音”

比如章子怡饰演的“小六”,在片里也是一位演员。

一位“带资进组”的演员。


一天晚上,小六兴奋地在家人面前分享她在剧组的“奇遇”。

对话意味深长。

对话之后的画面,更是讽刺拉满:
小六:
导演啊,每天就干一件事儿,掉眼泪,拍着拍着就掉眼泪……

陆先生:
这么伤心,家里出事情了?

小六:
这我就不晓得了……
今天下午,我演完一遍,扭过头看他,他又在那掉眼泪
我就过去跟他说
对不起啊导演,我没演好,应该怎么演,你讲给我听好啦,你不要伤心嘛
他把眼泪一擦
他说,不是不是
我真的不敢相信,你是第一次演戏
你演得特别好,我是感动的

众人,哄堂大笑。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李寻欢不作乐



还不过瘾?试试它们



世界太吵,幸好我们还有电影

就在刚刚,我给这9.3国剧打了满分

干脆禁了这9.4吧,看有多少人在笑

阿娇的脆弱

她疯了,就是这案子的结局?

刘浩存的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