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 | 微信阅读让我们变得肤浅了吗?
2015-12-15
首页微信精选话题 | 微信阅读让我们变得肤浅了吗?

来源:半月谈(ID:banyuetan-weixin)

作者:蒋芳、倪瑞捷


  “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没能停止刷你的心灵鸡汤、养生宝典和励志故事;偶尔有一天再相见,你又推送了个人公众号……”


  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让社交与阅读变得密不可分。调查显示,2014年我国成年人的书籍阅读率仅为58%,但平均每日花在移动终端上的时间却超过1.5小时。让信息获取越来越便利和有趣的社交工具,对于“阅读”这个已有几千年传统的行为而言,究竟是福是祸?




浅阅读当道,超六成人通过微信阅读


  “爆料,你不能不知道的秘密”“再不看就要被删除了!”“不转不是中国人”等常年霸占朋友圈头条;内容越实用越好,“中国最有钱的人都在干这些”“30岁之前必须明白的50个道理”“史上最全的100个健康知识”等鸡汤文章屡见不鲜;谣言、八卦、内幕四起;订阅人数、点击访问量至上……


  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有超过六成成人通过手机微信阅读,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40.98分钟。


  “睡前不刷完朋友圈就没有安全感,遇到深度好文就收藏起来明天到车上看。订阅号里的段子每天也是必须要刷一遍的。但个人感觉,浪费时间不说,获取的有效信息也很有限,而且常常观点打架,让人无所适从。”在读研究生小杨的体会,代表了热衷手机阅读的年轻人的感受。


  “被阅读”也是微信阅读的一大争议。毕业于北京一所知名文科院校的小汪告诉半月谈记者,母亲每天会转发大量养生、生活态度的文章,虽然自己完全不感兴趣,但只能被迫阅读。“微信上面的信息真假难辨,如果不想被误导,就必须有更强的理性判断能力。”


  移动互联网时代,阅读碎片化趋势明显。统计称,用户碎片化阅读方式主要集中在三个场景:睡前占32%,上洗手间时占15%,在路上占10%。


  与微信阅读动辄10万以上的点击量相比,纸质图书的阅读率近年来呈明显下降趋势。社会各界关于“纸质书会否被电子书取代”“图书馆人气减弱、实体书店日渐减少”的担忧加剧。有观点认为,近年来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对一些经典书籍的兴趣正被一些低俗小说或者功利书本取代,而以微信阅读为代表的“浅阅读”就是罪魁祸首。


  长期跟踪并研究微信阅读的清华大学新媒体指数研究团队指出,微信阅读内容以快、精、短为特点,整体而言,浅阅读、轻阅读、泛阅读依旧是主体。据统计,微信阅读最多的内容依次是生活常识、开心段子、人生感悟、职场经验和心灵鸡汤,分别占到样本总人数的75.2%、71.5%、67.1%、58.9%和57.7%;反观学术研究内容,其阅读比例仅占37%。  



微信让阅读更容易还是更困难



  近日,微信团队推出的首款社交阅读App“微信读书”正式上线。这意味着未来读书这种私密的行为,有可能将与跑步、健身等一样,在朋友圈被晒,为大众所分享。


  毫无疑问,网络使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线浏览已取代传统青灯黄卷的经典阅读方式。业内人士认为,“读书+社交圈”模式融合了手机、电脑等设备,好友之间可以推荐、共享书籍,相互点赞鼓励,比拼阅读数量,理论上有助于促进阅读。


  “不可否认,以手持设备为载体是充分利用新技术促进阅读的一个体现,对于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分享和交流具有重要价值。”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出版研究所所长徐升国说。


  江苏省全民阅读办副调研员赵军认为,世界图书馆界曾经有理想,让全世界每一个角落都有书看。依托手机阅读、微信阅读,实现这样的理想现在看来更容易了。在中国,此举有助于消除城乡文化消费的鸿沟,有助于改变农村和偏远地区阅读资源缺乏的现状。


  “碎片化的阅读时间,决定了通过社交工具阅读一定会更趋于实用性和趣味性。”赵军说,如果说传统阅读是深阅读,解决的是精神思考的问题;微信等社交媒体引领的阅读是浅阅读,解决的是信息的问题,但两者均属于阅读的范畴。


  也有研究表明,电子屏幕会损害人们对阅读的理解。专家指出,社交工具让阅读无处不在的同时,也让真正有效的阅读变得艰难。赵军认为,传统书刊本身含有一定的逻辑性,而碎片化的浅阅读是散乱无序的,对读者自身的信息整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能否从获取信息转变为汲取知识,要看读者是否具备较高的理性思维和判断力。


正视阅读新工具、新模式


  在信息爆炸时代,阅读能力的扁平化、碎片化、即时化和浅显化,将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新现象和新趋势。然而,对微信阅读的相关研究目前仍十分缺乏。专家认为,国民阅读两极化的趋势难以在短时间内逆转,与其批判电子化阅读的弊端,不如考虑如何提供更有价值的阅读内容和更加便捷、有效的阅读体验。


  徐升国说:“移动阅读是促进阅读的新工具、新力量和新模式。对此应当给予重视、认可,并充分利用其特点来促进有效阅读和深度阅读。同时,我们对阅读本身的理解也要与时俱进,看到新阅读方式的价值,理解其所具有的时代属性,而不是用传统眼光去衡量和评价。”


  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南京大学教授徐雁倡导,在信息社会要有“和谐阅读”的理念,“左书右网,并行不悖;前语后文,流畅对接”,把经典性和人文性纸本读物与网络阅读协调起来。徐雁认为,电子阅读和图像阅读可作为纸质阅读的补充,如果把电子阅读当作全部,会使大脑限于简单的视觉刺激,降低思考的含量和阅读的厚度。因此,一个良好的文化之家,除了要有“机房”,还应布置好“书房”。


  值得期待的是,屏幕阅读新形态正在快速改良升级。尽管微信阅读不会是阅读大部头经典名著的理想方式,但一些纸张无法实现的阅读方式正层出不穷。目前,已有新兴电子出版商通过嵌入交互图片、地图、时间线、动画、音轨等多媒体内容为平板电脑读者提供深度阅读方式。有的作家则跟程序员携手,创作出精妙的交互式小说和非小说文体,让读者决定接下来要看什么、听什么。


  此外,研究人们的阅读心理,以及如何引导在微信环境下进行更多有益阅读等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用怀旧的心理去抵抗数字化阅读的浸透已无必要。政府在推进全民阅读工作中,应当注重这一趋势,因势利导,积极研发与移动互联网相契合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平台,推动新媒体阅读领域中的经典阅读、深度阅读和主流价值阅读。”赵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