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反对日本遗址申遗?
2015-05-15
首页微信精选中国为什么反对日本遗址申遗?

本月初,日本政府宣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咨询机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推荐将“明治时期的日本工业革命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14日表示,中国反对日本申报“明治工业革命遗址”作为世界遗产。那么“明治工业革命遗址”究竟包涵什么地方,中国为什么要反对呢?


“明治工业革命遗址”都有啥


根据日本媒体报道,“明治日本的产业革命遗产” 以九州及山口县为中心,包括8个县的28处资产。”申遗是因为“这些遗产证明了日本在极短时间内实现了产业发展。”


查阅“明治日本的产业革命遗产”列表,就会发现其中很多工厂和企业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强征了中国劳工、掠夺了中国的矿物资源并制造武器。其中就包括了长崎县的长崎造船厂、福冈县的三井三池煤矿和福冈县的八幡制铁厂。


武藏号战列舰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战列舰之一


长崎造船厂隶属于二战时制造了包括零式战斗机、武藏号战列舰、偷袭珍珠港的全部四艘航母在内的多种侵略兵器的三菱重工。二战期间有大量中国劳工被强征到包括长崎造船厂在内的三菱工厂工作。在2010年和2013年,先后有山东和北京的数百名前劳工或劳工遗属向法院状告三菱公司迫害中国劳工。


三井三池煤矿宫浦坑中国劳工慰灵碑


而三井三池煤矿更是见证了中国劳工的血泪史。据三井三池煤矿万田矿井的原日本采煤工古庄武夫说:“我就曾亲眼看到这种情况,耗尽最后体力的‘华工’,在倒下时,被碾在几百公斤重的推车轮下,肝肠飞出,随即死亡。而三井三池煤矿宫浦坑外现在还立有中国劳工的慰灵碑。


八幡制铁厂是二战以前日本最大的官营钢铁厂,日本政府层明令其以军火生产为主。在二战时,日军所用的军舰、坦克等重武器大量采用了八幡生产的钢材。


从1905——1945年,日本从中国抚顺共计掠走近两亿吨优质煤炭,主要供给的就是这座钢铁厂。1938年侵华日军占领湖北大冶,疯狂开采当地铁矿,7年间掠走优质铁矿420万吨,主要供应的也是这里。


可以说,日本这次申请的“明治日本的产业革命遗产”中充满大量参与二战侵略罪行的工厂和企业。


“申遗”目的多


颇为值得玩味的是,明治申遗项目包括了九州地区的5个县和本州地区的3个县,但是2013年日本政府制定申报名称时,却定名为“明治日本的工业革命遗产——九州、山口和相关地区”。


山口县竟与九州地区并列,这似乎体现出了对安倍老家的重视,而其背后则是对山口县在日本近代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思想传承。


主张入侵中国和朝鲜的吉田松阴


山口县因武士吉田松阴而知名,但吉田松阴在日本之所以著称并不是靠发展工业的理论,而是其侵略扩张思想以及“草莽崛起”、“一君万民”等至今仍被右翼势力奉为圭臬的理论。


安倍政府力争要在2015年把“日本明治时代的工业革命遗产”申遗成功,而2015年,正是所谓“日清战争”(即甲午战争)获胜120周年,也是日俄战争获胜110周年。


日本申请错在哪?


所谓申遗,就是某个国家或地区因为某个地方有特殊价值,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申请,把这个地方列入世界遗产的一个行动。


任何一个地方想申遗,就要依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的约定按照程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申报。


所以,申遗需要符合《公约》约定,也要遵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宗旨。日本作为《公约》缔约国之一,曾在2012年举行了《世界遗产公约》颁布40周年纪念大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盟国的教育部长会议,1945年2战结束时该机构决定成立一个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防止新世界大战爆发的组织。


日本在二战时侵略他国领土,屠戮他国国民。作为侵略国和战败国,如果把“战争罪行的遗迹”申请为世界遗址,应该建立在承认历史,反思罪行、珍惜和平的基础上。


二战中臭名昭著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在1979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而相较于深刻反思的德国,日本拒绝承认自己在二战时犯下的罪行。在拒绝承认侵略历史和战争罪行的前提下,把战争遗迹申请做世界遗产;这就不是反思历史,而是炫耀战争成果。这种行为违背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维护世界和平的宗旨。


而《世界遗产公约》也规定,把一项财产列入《世界遗产目录》时需争得有关国家的同意,《目录》不得损害争端各方的权益。


在拒绝对二战中罪行的反省道歉的前提下,日本此次申遗违背了教科文组织维护世界和平的宗旨,也侵害了包括中国、韩国在内的所有二战受到过日本侵略国家的利益。


其实日本的“奇葩”申遗不是第一次,日本石垣市曾计划将钓鱼岛列入申遗对象地域内。如果哪天中国将琉球群岛申遗,或者美国把轰炸过东京的和投过原子弹的B-29轰炸机拿去申遗,不知日本外交部会怎么回应。


凤凰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使用。凤凰网官方微信(ID:ifeng-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