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这3种妈妈容易产后抑郁
2015-05-27
首页微信精选小心,这3种妈妈容易产后抑郁


【导读】

“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想哭”、“我觉得我自己好没用,连自己的宝宝都照顾不好”……刚做了妈妈,本该幸福满溢,很多女性却遭遇到产后抑郁的困扰,社会上也频频出现母亲产后抑郁后自杀的新闻。


如何确定自己患上了产后抑郁?哪些人最容易中招?怎样摆脱产后抑郁的困扰?《生命时报》特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产科主任医师于松为你一一解答。




生命时报记者 包育晓


产后抑郁比想象中普遍


事实上,作为女性精神障碍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产后抑郁离我们并不遥远。欧美一项对妊娠期女性的调查显示,10%~15%的孕妇患抑郁症。在我国,70%~90%的孕妇受焦虑情绪困扰,20%~30%患有产前抑郁症;产后第一周,50%~75%的妈妈会出现轻度抑郁症状,产后6周内,20%会患上典型的产后抑郁症。产前产后抑郁症已成为继经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之后的又一个女性“心病”,并且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产科主任医师于松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从目前接诊情况来看,产后抑郁并不少见。但由于国人对心理健康关注不够,甚至羞于启齿,它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产妇分娩时,要经历的剧痛、过度疲劳、雌激素水平大幅下降、缺少睡眠等是其产生抑郁的生理原因。其次,怀孕生子是女性最重大的角色转变,此时如果夫妻双方没有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妈妈们往往一时难以应对,面对照顾宝宝的疲惫、生疏等问题,容易产生“我怎么连自己的孩子都照顾不好”、“都是你打乱了我的生活”等负面思想,如果不能及时调整情绪,就容易产生抑郁。


另外,国人普遍缺乏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病人家属往往觉得妈妈们喜怒无常只是“闹闹情绪”,认为女性就是情绪化,甚至将“一孕傻三年”等言语挂在嘴边,久而久之产妇也会怀疑自己,认为自己不够坚强,得不到理解等,使病情愈演愈烈。


产后抑郁的自测方法


于松指出,完美人格、缺少伴侣关怀、有抑郁症史或遗传史的女性较容易患产后抑郁。近些年来,产后抑郁人群还有高学历化趋势。除此之外,性格与心态也影响颇深。


当孕产妇出现以下情况中的3~5条甚至更多时,家人及产妇就应当引起注意:


1.情绪经常很低落;


2.精神常高度亢奋,易被激怒;


3.对周边事没兴趣或愉悦感;


4.觉得生活无意义,有负罪感;


5.体重显著上升或下降;


6.失眠或睡眠过度;


7.时常感觉疲惫、没有力气;


8.思维力减退或注意力涣散;


9.反复出现想要自杀或杀婴想法。


产妇可对照自查,是否平时积累了过多压力,太过疲惫,试着放松自己。当出现5条以上症状时,就应主动向家人寻求支持,咨询心理医生。


3招赶走产后抑郁


如果说现代生活给女性带来的压力像一把随时会出膛的子弹,于松说,那么分娩往往就是扣动扳机的那一根手指。该如何应对产后抑郁呢?


首先,家人理解必不可少。

产妇往往敏感多疑,对照顾宝宝不愿借助他人之手,而又常常自顾不暇。面对产妇的情绪变化,家人不能只沉浸在新生儿的喜悦中,应多关心产妇;认同她的感受,避免指责教育。


如果发现产妇情绪不好,要多与她交流,尊重她调节情绪的方式,分担哄睡、洗澡、换尿布等琐事,为母婴创造安静的休息环境;以产妇为中心,家人和其他照顾者别把自己的建议强加给产妇。


其次,伴侣陪伴尤为重要。

丈夫可与妻子分享初为人父的感受,减少妻子焦虑情绪;多分担家务,保证产妇休息;多些感谢,避免产妇产生“有了孩子,就不再关心我”的心理落差。


再次,自身的情绪是关键。

生育前,女性应做足功课,做到“有备而孕”,避免在新生儿降临时手忙脚乱。从怀孕起,多和宝宝聊天,尽早适应角色转变;孩子出生后,摆正心态,不给自己过大压力。


遇到问题多通过网络或与过来人交流。饮食上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多喝温开水,自内而外地调整身心状态。当发现自己不能控制情绪,经常失眠头痛等,及时就医。


最后,正确认识产后抑郁。

全社会应增加对产后抑郁的认知,通过广泛宣传及讲座,让民众从心理上正视疾病、了解疾病、及时应对未知状况。▲


版权信息: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有内容合作事宜,请联系生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