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在伤口里种上花朵|音乐剧北京故事用饱含深情的音乐力量致敬生活
2021-07-10
首页微信精选我已在伤口里种上花朵|音乐剧北京故事用饱含深情的音乐力量致敬生活

大型原创音乐剧《北京故事》剧照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资助

大型原创音乐剧《北京故事》
用饱含深情的音乐力量

致敬生活


中国艺术报记者  王钰


故事发生在北京,4个已过不惑之年的中年女性,在不同的生活状态下各自绽放。面对着生活中不时涌起的波澜,她们在经历困惑的同时迎风成长。为了30年前的那个约定,她们最终欢喜聚会。聚焦中年女性成长话题,反映“新时代、新北京”主题的大型原创音乐剧《北京故事》近日在北京保利剧院演出。该剧由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国文学艺术发展专项基金和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联合资助,顺年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出品。在这部历时3年创作、由台前幕后150余人共同打造的原创音乐剧里,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一段北京故事,更可以延展为一个中国当代的女性题材故事,感受中年女性回望青春时的感悟以及生生不息的中国精神。

缘起:
命题创作下转角处的突破

在中国原创音乐剧市场中,关于女性题材的作品并不多。《北京故事》是如何另辟蹊径,关注到这个题材的?编剧李亚男娓娓道出了其中的渊源:“这部剧是一部以‘北京故事’为题的命题创作。我曾思考过用各种故事来完成这个题目,但一直感觉任何一个单独的故事都无法承载‘北京故事’这样一个大的主题。后来从音乐剧的创作手法入手,我决定写一个群像,用一个群体的不同故事来立体呈现这样一个主题。一次次建立、推翻、再建立⋯⋯最终我写了一个自己熟悉,同时在艺术作品中又不多见的群体——中年女性。剧中的4位女主角,都有真实的原型。”据介绍,当时出品方顺年文化策划以“城市故事”为题材,推出一部体现时代精神风貌的音乐剧。这个想法从一开始就得到了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的鼎力支持。基金会的资助更加坚定了出品方推进《北京故事》的决心,他们辗转找到李亚男开始了最初的故事构建。

大型原创音乐剧《北京故事》剧照

剧中四位主要人物——歌唱家陆彩依、警察马天华、中学教师陈宏、旅居海外的导游那欢,都是独立女性,有自己的事业,同时又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的烦恼、困惑与梦想。李亚男希望通过创作,探索中年女性的生活与心灵世界,“中年女性身上背负着母亲、女儿、社会工作者等诸多角色之时,却也恰恰即将淡出社会的主流视野。中年,对女性来说,是一个尴尬的时期,她们困惑、无奈,却无法停下生活的脚步。这部戏是一次心灵的轻叩,通过这部戏,希望中年女性可以洞见在社会的洪流之中属于自身的多种可能性,希望她们可以回归梦想,实现自我;也希望全社会给予中年女性更温柔的目光。”李亚男的创作灵感最终在对生命的思辨中得到突破,在舞台上得到精彩呈现。

创作:
做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剧


在剧本具备明确的思路之后,核心创作团队应运而生。这部剧请到了有丰富音乐剧导演经验的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郭震担任导演,以及著名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刘思军担任作曲,等等。

谈及是怎样的因缘接手了《北京故事》的导演工作,郭震表示:“最初拿到剧本我就发现了这部戏的独特之处,它不是一部传统音乐剧,而属于‘概念音乐剧’,展现了中年女性的一种生命觉醒。剧中虽然没有巨大的矛盾冲突,但是人与人之间进行勾连与解决矛盾的重要支撑就是‘情’。我捕捉到了编剧李亚男字里行间浸染的人情味。”而在刘思军看来,最打动他的是剧本的质感,“女性编剧写的剧本有一种诗化的东西,是非常细腻的”。这为他后来9幕30首的音乐创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王莹饰演歌唱家陆彩依


剧中人物关系交织错杂,如何在短短的90分钟内生动鲜活地讲好群像故事,是个不小的挑战,需要用创新的方法解决人物关系和剧情结构的问题。对此,郭震在剧本设定的基础上运用“交响结构”,通过多媒体与灯光的相互交融,提炼具有代表性的场景,形成多空间感表现,极大地增强了整部剧的戏剧张力。比如《什么,什么》这首歌,就在舞台上呈现了教室、派出所、排练厅、首都机场、巴黎埃菲尔铁塔等多处环境,演员先是在同一时间里、不同的空间里轮唱,之后再进行跨空间的合唱。“很感谢剧本一度创作中编剧浪漫的歌词给我提供的想象空间。在这部剧的导演过程中,我更多地运用写意的手法,用简约极致的视觉呈现,让观众感受到强有力的视听享受。”比如《君生我未生》这首歌,发生在巴黎,淋漓的雨通过多媒体技术缓缓落下,特别符合当时男女主人公即将分离的心情。随着剧情发展,雨不再是雨,更是心底的遗憾。再比如剧中陆彩依的大咏叹调《花朵绽放的声音》,舞台空间和视觉呈现也是极具震撼力的,纱幕上展示出各种心境下陆彩依的影像。“她站在楼梯上,我们用光染色,给她铺上一条理想之路。在最高潮处,她心底里的想法幻化成一朵朵绽放的花,通过多媒体技术层层渲染,形成震撼的舞台视觉。歌唱家王莹可谓是教科书式的表演,这场戏让整台剧迅速达到了高潮。”

作为一部音乐剧,音乐在其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刘思军希望通过《北京故事》向广大观众呈现真正的音乐剧创作,用国际化的音乐语言讲述北京人自己的故事。刘思军凭借专业的作曲功底,按照歌剧的要求来进行整体构思和写作。他说:“音乐剧本身还是要在音乐上下功夫。音乐剧和歌剧的形态是一样的,本质上需要参照歌剧的套路来创作,不仅有咏叹调那种坐地生情的段落,还要有宣叙调那种推动情节向下走的、充满力量的段落。此外,我们参照国外音乐剧的标准,这部音乐剧基本上以美声唱法为主。一部剧一定是有那种充满张力的、深刻的东西,那么这种东西在声乐里就是需要不同的‘音区’来表现。”

年轻的时候,刘思军为威尔第的歌剧《弄臣》所倾倒,“到了第三幕最后有一个四重唱,弄臣、刺客、刺客的妹妹、弄臣的女儿,就是男高、男低、女高、女中4个声种交相辉映。只有到了那种歇斯底里的时候,深刻的东西才能出来。《北京故事》第六幕第四首《但愿,但愿》也是一首四重唱,我们试图用歌剧思维和交响思维去表现那种深刻的东西。”从观众的反馈来看,刘思军的音乐做到了。

第六幕第四首《但愿,但愿》

非常难能可贵的是,这部音乐剧邀请到天津歌舞剧院交响乐团做“交响乐+电声”的现场伴奏,天津歌舞剧院交响乐团常任指挥孙敬凯激情执棒。虽然在后期推广时,交响乐团现场伴奏会有些昂贵,但是这对于保持整个音乐剧的高水准确是非常关键的一环。40多人的“交响+电声”现场伴奏让观众可以真正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而在交响乐中加入电声,是为了特别承载一些流行音乐的风格。“从音乐角度来看,这部音乐剧最为难得的是现场管弦乐队助奏和流行电声组合,唱法为美声通俗。全剧在交响思维、歌剧思维的控制下,极好地展示出音乐剧应有的魅力,与舞美的结合显现出视听一体化的饕餮盛宴。”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朱诗家在观剧后如是说。

感悟:
音乐剧是一个成年人的世界

“我已在伤口里种上花朵,四季里开着不同的颜色;看不见的伤口始终都还疼着,就像那鲜花开满山坡,再也看不见山的颜色⋯⋯”这句歌词来自第一幕的第一首曲目《我已在伤口里种上花朵》。据李亚男透露,刘思军最喜欢的歌词就是这句“就像鲜花铺满山坡,已经看不见山的颜色”。

“《我已在伤口里种上花朵》是通过不断的打磨后加的曲目,当时大家认为杨东明这个人物需要有一个唱段,于是编剧写了这段词。它是一种成年人才能看懂的东西,40岁以上有那种生活体验的人才能领会。其实这里边就涉及到音乐剧里的一个问题:看似音乐剧是给年轻人看的,但是其实音乐剧是一个成年人的世界。比如韦伯的音乐剧《猫》,它看似是一个动物形象,但是它讲的是人性,有一种非常成熟的内涵。音乐剧本身容易表现现实,音乐剧里有很多通俗的东西是没问题的,但是我们依然要去挖掘那些表面下的深刻的东西。”刘思军说。

大型原创音乐剧《北京故事》剧照


“从歌词创作的情感表达来说,我是将前半生的积淀都揉碎在歌词创作中了。所以大家看后可能会感动于类似‘我已在伤口里种上花朵’的诗句,那是因为观众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生命体验,我只是将那些体验用文字表达了出来。”李亚男谈道,“平凡的生活最难写,但是平凡的生活才是真正构成我们人生的主要部分,它离我们最近、最真。细细地品味生活,让我们的生命从平凡中开出鲜花。”艺术家对生命、对艺术、对舞台的敏锐思考和对艺术理想的不懈追求,也正是他们的原创作品得到各方支持的原因。

协力:
台前的北京故事,幕后的北京精神

《北京故事》是一部关于北京的剧,如何体现“北京”这个概念,郭震下了不少功夫。“北京是一个多元化、包容、开放的城市,所以整部剧除了在视觉上体现京韵文化以外,所展示的北京味还有浓浓的人情味。北京还是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城市,这些都在角色的台词、演唱,以及舞台美术上有所体现。”而在李亚男看来,也希望通过人物的性格来明确地域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京人的性格特征也是很鲜明的。他们爽朗、豁达、包容,甚至是简明,这些特别需要通过戏剧的语言和行为方式来呈现,就是所谓的‘京味儿’。”

然而,这部《北京故事》的创作背后也经历了许多波折,剧中所体现的北京精神也延伸到创作中,整个团队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一种团结奋进、攻坚克难的北京精神和中国精神。2020年初,正当主创团队满怀信心地做2020年排演计划的时候,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袭来,北京演出市场全面凋零,首演被迫推迟。但整个团队并没有停止创作,几位主创通过开视频电话会议密切讨论,常常聊到深夜。“剧本修改打磨的过程是比较辛苦的。现在还时常想起来跟导演彻夜讨论修改本子时的情境。我们经常从晚上开始,电脑、电话全开,谁都不知道过了多久,拉开窗帘,窗外已经是一片天光,又一夜已经过去⋯⋯”

随着疫情防控渐趋常态化,2020年11月,《北京故事》出品方在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的指导下邀请专家对剧本进行了深入研讨,并确定了2021年6月的首演安排。疫情的突然造访,一方面延迟了这部剧的上演时间,另一方面也给主创团队在艺术上更加细致的打磨赢得了充裕的时间。

林萍饰演警察马天华

在后期紧张的排练期间,出乎意料的情况也很多。剧中扮演警察马天华的著名歌唱演员林萍,在排练三周后膝盖受伤造成骨裂,但她仍然坚持来排练厅,腿不能动,就在旁边坐着排练。在郭震看来,最难忘的是距离首演还有十几天的时间,有两位主要演员接到国家重要演出任务不能参演,他临时请好朋友、著名歌唱演员朱桦来救场。“接下来就是每天十几个小时的排练,剧场关了,排练厅关了,我们就在酒店门口找一大块空地加排。全组的其他演员没有任何怨言,主动来配合新换的演员一起练习,经常一排就排到凌晨三四点。这也是这个组最好的地方,在这里大家相互包容,没有是非,拧成一股绳冲着一个目标一起干!”刘思军表示,团队的敬业精神让他特别感动。“大家都是为了做事情,都是为了艺术上的追求。演员们都特别努力,哪怕领到的不是很大的角色,都会全心全意投入进来,这也是北京特别大的一个魅力。”

朱桦饰演中学教师陈宏


顺年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副总裁唐静称:“排除万难、精益求精地推出这个项目,为大家提供绽放自我的机会,成就大家的艺术梦,是我们最大的慰藉。这次是我们对原创音乐剧的首次艺术探索,离不开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和北京文化艺术基金的大力支持和引领,离不开剧组全体同仁的倾情奉献。首演后我们会继续打磨,力争打造艺术精品,勇攀艺术高峰。”

在这个剧组里,几乎全组人员都是第一次参与音乐剧演出。每个人都在这个过程中倾注了热爱、执着、坚持和努力,艰辛地完成了艺术生命中一个重要的“第一次”。相对于舞台之上的“北京故事”,团队每一个人的付出,也用实际行动在舞台之下诠释了“北京精神”。

回响:
高扬原创,继续攀登

6月19日,《北京故事》在北京保利剧院首演。舞台上群英荟萃,汇聚了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王莹、流行歌坛实力唱将林萍、著名歌唱演员及音乐人朱桦、著名女中音歌唱家陈冠馥、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丁毅,以及活跃在歌剧、音乐剧、曲艺舞台上的众多实力演员共同加盟,并与天津歌舞剧院交响乐团和芭蕾舞团合作。在现场40余人组成的交响乐队伴奏下,演出极具现场表现力和感染力。尤其是尾声谢幕时全体演员合唱的《故事北京》,旋律优美深情,让很多现场观众不自觉跟着哼唱起来。

陈冠馥饰演海归那欢


这部剧不仅受到观众的好评,也得到了专业人士的认可。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王萃在观剧后表示:“这部音乐剧运用时间与空间的错位,反映出现代都市女性群体特有的生活方式与理念。音乐剧运用歌剧创作思维,采用多元时尚的流行音乐语言,风格富于变化,凸显时代性与旋律性。舞台设计具有戏剧性与多样性,导演通过闪回穿插的叙事手法,使整部剧气势恢宏、现代时尚。希望这部剧能赢得更多观众的喜爱,真正走进大众生活。”

看完演出后,李亚男表示首演的效果超出了预期,“导演对于舞台强烈的驾驭能力使整部剧立体丰满。这部剧要传达给观众的真善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呈现。爱与青春,属于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希望每一位看过这部音乐剧的人永远葆有对生活的热爱,永远葆有生命的活力”。

大型原创音乐剧《北京故事》剧照

目前,这部讲述北京的故事、体现普通人的情感、传播中国精神的原创音乐剧已经成功完成了首轮演出,正在进一步总结和打磨,以期以更加完美的艺术表现开始在全国的巡演,为丰富新时代的文艺创作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