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词新唱,经典咏流传让传统文化温润人心
2022-04-06
首页微信精选古词新唱,经典咏流传让传统文化温润人心

通过古今对话,诗词与歌曲、经典与流行融为一体。《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以厚重文化滋养时代生活,勾勒美的深刻内涵与文化力量。



作者:而歌


碧波泛舟,人游画中,一曲《忆江南》唤醒了千古名画《富春山居图》;草原日落,马头琴扬,一首《家香》勾勒出萨都剌笔下的人间烟火;琵琶一曲,边塞辽阔,唱岑参的豪情《一生大笑能几回》;小号声响,满目春光,歌二十四节气的生机与智慧;“碧水东流”唱出李白笔下的诗意长江,流淌着千百年的时光,也流淌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一幅幅“大美中华”的画卷随着古诗词和音乐展开。4月3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开播。


每一次新声的绽放,就是经典的又一次新生。第五季《经典咏流传》播出后在网上再次掀起“传统文化热”,这一季节目携“美”而来,主题定位为“大美中华”,用经典诗词勾勒出祖国山河壮丽之美,诠释了历史文化之美,更歌颂着人民幸福生活之美。总台文艺中心常务副召集人许文广表示:“新一季《经典咏流传》从‘新’出发唱响大美中华,节目在立意、技术、艺术呈现三个层面实现了新的突破。



不少网友评价本季节目是一档“绝美”的节目:一“美”在歌,传唱人歌声与乐器的结合,令古今的壁垒瞬间被打破;二“美”在诗,每一句歌词的背后都是诗人的故事,经历千百年时光的推敲;三“美”在画,每一帧都是极具地域性、时代性、历史性的画卷;四“美“在形,舞台将文字、音符和视觉融合,形式创新使人们更接近传统文化;更“美”在魂,文化是民族的魂,《经典咏流传》涉及的内容涵盖古今,跨越中外,彰显出泱泱大国的底蕴。


持续创新,让经典焕发生命力

五季以来,节目在首创“和诗以歌”的模式之后,持续创新,让传统诗词常唱常新,经典IP在当下焕发生机。主题上,聚焦时代话题,探索属于人民和民族的精气神;内容上,坚持守正创新,强调以诗歌彰显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形式上,以解读、创演、访谈等多元形式品味诗词作品,挖掘当代价值,带领观众深切感受“大美中华”之绚烂。

 

首期节目中,主持人、嘉宾和经典传唱人,用不同的表达和相同的热爱,勾勒出“大美中华”的多个侧面。

 

张杰以熟悉的主题曲旋律,拉开《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的序幕,李白唱醉的明月,杜甫赞过的春雨,王维心中的空山……揭开本季“大美中华”的华章;



阿云嘎、杨宗纬、郑棋元、蔡程昱化身《富春山居图》中的“无名渔父”, 虚实之间,唱响陆游的《鹊桥仙》和苏轼的《行香子·过七里濑》。“丹青+宋词+音乐”的特别组合,在交融与碰撞中剥开浓浓的人文旨趣;

 

 

齐·宝力高与郭采洁的一曲《家香》声调悠扬,伴着马头琴的悠扬婉转,唱出《上京即事五首·其三》“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带领观众云游辽阔无际的草原风景;



张卫健唱响《一生大笑能几回》,将岑参笔下《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中边塞的浪漫、壮美,与高昂乐观的意志一同倾泻;

 


王晰与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小号手朱德恩,将有关四季的诗词与民间的《二十四节气歌》进行串联,展现自然节律的生生不息;




胡彦斌用一首《望天门山》唱出对祖国大江大河壮丽景观的赞美,歌颂了千百年来流淌不息的中华血脉,和澎湃心中的家国情怀。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节目不只呈现诗与歌、声与律相辅相成的关系,还致力于延展“言志”“永言”的形式。其中,诗歌与乐器的融合、碰撞颇具特色,在舞台上留下多个精彩瞬间。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伴着张卫健潇洒的歌声,青年琵琶演奏家郭聪同台演奏一曲琵琶,让古诗中的意象化为声音,更显荡气回肠。


 

立春当日,朱德恩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吹响“春天的号角”。在春季第五个节气清明到来之际,他再次以小号吹响节气之歌,带领观众感受轻快美好的春之韵律。

 


传统民乐与西洋乐器配合灵动的创演,放大了古诗词的韵味,扩展了音乐的表达空间,为古雅之声赋予了全新的时代韵律,让经典文化乘着歌声,焕发新颜。后续节目还将融合更多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经典作品中更深厚的历史底蕴。


寓情于景,唤起文化共鸣

一首诗词如何成为经典,在当下又如何打动人心?《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在还原文化记忆的同时,也带动观众走进历史,关照当下,唤起传统与现代更深层次的共鸣。

 

节目所呈现的诗词内容,在当下依然有现实的对照和意义。大至长江、江南等地理景观,广至生活态度、思乡之情等人文情志,节目描述的“意象”中,既有见证时代发展的地标,也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传承。

 

同时,节目借嘉宾对谈呈现“古今视角”的碰撞融合,让诗词与当下完成对照与升华。这种由表及里、深入当下的探寻与挖掘,亦是本季节目的突出特点。

 

李白写下《望天门山》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流经11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长江仍涌湍叠跃。通过在长江边生活、成长的撒贝宁、康震、廖昌永、胡彦斌的分享,可以看到得益于水利工程及生态环境的积极治理和保护,“碧水东流”的盛景正在全流域实现,长江边人们的欢声笑语成了新的时代风景。


 

经典传唱人王晰对《时雨》中“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印象深刻。在他看来,画面感极强的诗句,是农耕文明的白描式书写,也呼应了当下乡村振兴的最美画卷。

 

传统文化的血脉传承就藏在诗词之中。人们对四时更迭的生活经验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变成诗一样的语言,也变成最美好的童年记忆中,惊蛰时炒豆、立夏时在脖子上挂咸鸭蛋等特色民俗,让嘉宾们共同回忆起那些珍贵的往日时光。


 

顺江河看山川,从边塞至江南,由诗词观古今,节目借诗词咏唱,寄情于景,在对经典诗歌意境的美好想象中,映照“大美中华”的发展、一呈中华血脉的传承。

 

融合创新,触发声色碰撞

配合主题立意,创新视听表达,《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在视听声色碰撞中唱响精彩故事。

 

沉浸式舞台营造在场感。节目舞台在前四季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升级,圆型水幕舞台打造出别具一格的视觉体验——古诗词可以通过投影映现在水幕上,光影和环境有效结合,令传唱人与诗词意境融为一体,强化了观赏性。

 

 

技术的应用突破次元壁垒。从画中来,到画中去,节目组利用CG技术打开富春山水的想象空间。一曲终毕,阿云嘎、杨宗纬、郑棋元、蔡程昱走出古画,回望大屏幕上山水之景的古今对比长卷,为画中故事镀上浪漫色彩,留下解读空间。


 

针对不同诗词意境,节目设计出各具特色的舞台,保证作品意境输出的最佳效果。《一生大笑能几回》的电光舞台传达出岑参夜饮的豪迈,《家香》的“落日灯”则重现了萨都剌笔下“牛羊散漫落日下”的梦幻草原。

 

 

在拆解诗词的过程中,节目还利用多样化视听手段挖掘经典作品中深刻的历史底蕴与时代意义。如回顾李白“长江之行”时,节目制作了一幅古风写意长江地图,将诗词意韵藏于其中,让嘉宾们随着李白的足迹感受长江诗意,当嘉宾们畅聊长江当下发展变化时,屏幕上则展现出长江如今生机勃发的影像;《节气歌》的舞台上,数个冰屏随歌词内容变换节气名称与色调……科技与艺术相互交融,有新意、见温度。

 

在时代奋进与文化发展中传唱经典,《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让诗词与歌曲、经典与流行交相融汇,为传统文化再流行赋予了新的活力。吟一首诗,歌一阙词,《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再次用诗词力量和创新表达,证明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用文化温润人心。


>>广电短视频:视角新、传播巧、能量值拉满

丨观察

>>节目趣味普法,让“法言法语”入脑入心

丨节目

>>“纪录+”,延展纪实影像边界

丨纪录

>>这些味蕾记录,泛起“一方水土”间的乡愁

丨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