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劝分组团建:分手并非万能解,劝分却是真答疑
2022-05-22
首页微信精选520劝分组团建:分手并非万能解,劝分却是真答疑
劝分无法成为亲密关系中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案,而我们或许都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
>>>
又是一年520。
这一天,微信红包的金额上限调整到520,朋友圈中恋爱故事不时可见,抖音网友在#20220520的仪式感#话题下分享自己的节日仪式感,而豆瓣劝分小组的组员们在团建。
“不分手留着过年吗?!进小组一起劝你分手,本小组劝分不劝和!让你下定决心分手!”
劝分组,目前拥有超过35万的小组成员,在“劝分不劝和”的小组宗旨贯彻下,热衷于帮助为情所困的组员排忧解难,鼓励身陷恋情泥淖的组员认清本质、减少损耗、勇敢分手。

(豆瓣劝分小组)
每年的情人节、520、七夕都是劝分组的团建日。今年的520,劝分组携其热帖“坏宝宝猪”登上微博热搜,成为一道与“秀恩爱”并行的520互联网限定景观。
凡是情人节,便离不开如何过节庆祝的问题。在这个主要面向情侣的新型情人节中,小组成员在“团建区”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在现实生活中听闻的奇葩事迹,供大家评判欣赏。
由于劝分组的成员大部分为女性,发帖评判与讨伐的对象大多数便为她们的男朋友。在520团建日,组内发帖内容则主要是对男朋友离谱言辞和抠门行为的展示。

(源自劝分组团建区热帖)
诸如此类的520下头行为集中涌现,组员们在角逐冠军的热潮中不忘警醒当事人趁早摆脱“诡计多端的抠男”。对男友倍感失望的发帖者们难免认真考虑起评论区分手的建议,而这恰到好处地映衬了劝分组不变的主题——劝分。

如何度过520自然没有标准答案,亲密关系的塑造与维持也并非按图索骥。当“劝分不劝和”成为现代人的价值取向共识,我们能否真正清醒地抽离?理想中的亲密关系又何处寻觅?

520团建:节日背景下的情感审判

劝分组的帖子虽多,但内容无非还是亲密关系中那些常见话题:异地恋、劈腿、经济矛盾、PUA……不同的当事人在这里齐聚一堂,诉说着或多或少有些类似的恋爱疑虑与愤慨,得到小组成员一致的建议:分手!

520当天,围绕着情侣们打造的节日氛围为劝分组注入了新鲜的谈资。在这里,我们能见识到诸位男朋友们如何巧言令色地推脱过节,也能细细品鉴一番男生的抠门行径。
小组成员会根据收到的礼物进行归类,比如什么也不送的空气组、反向送礼的倒贴组、假装不知过节的装死组等等,最终评选出本赛事的冠军,以供日后观摩警醒。
(微博相关热评)
在迷惑行为大赏的过程中,“抠门男”的集体性指代称号也得到了建构。在小组成员的广泛认知中,抠门意味着男生吝啬于对女方的付出,这不仅是对恋爱关系的敷衍与计较,更表现出他并非可靠的交往对象。
男性视角下的节日庆祝与礼物赠送则呈现出相反的观点,与“抠门男”相对应,男性也会对要求节日礼物的女性冠以“拜金女”的称号。
然而,两性观点争议的背后不只是经济观念的冲突,更是性别刻板印象的强化。男生被认为精于算计、不愿在亲密关系中倾注心意,女生则被认为遭到消费主义绑架、看重恋爱中的物质利益。
实际上,尽管劝分组的发帖者以女性为主,但小组成员并非单方面指责男性,盲目地维护同性权益。对于发帖女生提出的不合理看法与要求,组员们亦会基于客观事实提出反对意见。可见,劝分组的审判从来不是对物质付出的数额计算,而是在节日礼物的基础上进行情感投入的衡量。

(小组成员并非一味批判男方)
恋情的开端或许源于荷尔蒙分泌下的吸引冲动,但关系的经营则往往需要倾注大量心力。自然,亲密关系建立的基础并不只是物质利益交换,当情感付出无法得到确认时,人们只能用一些可量化的标准来衡量对方的付出程度。
于是双方被置于交易的天平上计较得失,无数恋爱中的矛盾被简化为“钱不钱的问题”。在这场520限定的团建中,劝分组的网友们以节日为契机进行了对他人、对自我的情感审判。 

他人仅为建议,选择仍需自己


拥有恋爱经历的人虽多,但并不意味着人人都是情感大师、每个人都能理性经营亲密关系。遇到恋爱中的情感难题,多数人仍然想要向外界寻求建议与帮助。
这也就不难理解,从过去的深夜情感电台咨询到如今的恋爱分析视频,情感话题始终是炙手可热的内容生产领域。情感博主们四处搜寻案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分析恋爱难题。
就如何庆祝情人节、520该不该送礼物而言,情感博主@直男并不直男癌 专门发视频提出“三要三不要”原则,和大家分享他的520建议与“抠门”判断标准。尽管他的价值观念并非得到了大众意义上的普遍认同,但我们仍然能从数万的点赞与评论中窥见些许网友的共鸣。

(源自抖音博主@直男并不直男癌)
除此之外,在类似于劝分组的社交媒体平台中发帖咨询陌生网友也是一种常见的途径。然而,问题在于,网友的第三者视角究竟是旁观者清,还是仅仅隔岸观火而已?
事实上,劝分组的发帖陈述方式一般是聊天记录截图,甚至只是纯粹的文字叙述。基于发帖人主观视角的描述难免存在一定的表达倾向,其对事实的呈现也不一定全面、准确。对旁观的小组成员而言,他们的劝分建议只能是未知全貌前提下的判断。
一般情况下,发帖求教意味着当事人本身对所处亲密关系已经产生了疑虑,顺着发帖者的思维进行推导,分手的可能性已然处于酝酿之中。小组成员的分手提议或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或是顺水推舟地助力,却并非分手的根本原因。

(520团建的发帖合集)
需要注意的是,仅凭一方书写的文字描述与碎片化的聊天记录,旁观者只能从亲密关系的普遍性出发,提供并不全面的经验分析。
尤其是相比较于现实生活中的劝分,在社交平台奉劝陌生人分手没有现实人际关系的牵扯。对小组成员来说,只是在陌生人倾诉恋爱之苦时,短暂成为TA情绪倾诉的对象,站在TA的立场上建议分手,并不需要考虑情面的损失与分手的最终结果。
由此,做出判断、选择并承担相应结果的,仍然只能是发帖者本人。

现代婚恋观下的亲密关系之解

随着女性愈发广泛地参与到社会生产中、女性意识愈发觉醒,亲密关系中的性别依附与控制也逐渐被打破,女性们无需再委曲求全地寻求伴侣庇护,而是更有可能寻求独立的自我价值。
“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的传统婚恋观亦逐渐消解。在劝分组,我们不难发现组员们对男性强势地位的挑战、对自我意识与价值的追寻。这种婚恋观念的变化也驱使着她们自愿帮助更多女性脱身于不健康的亲密关系。
对于那些经劝告后仍未清醒、反而维护男友的发帖者,小组成员甚至会对其冠以“娇妻”的负面称号,愤怒于她们接受了不对等性别权力关系的规训,却不知为自己反抗。
(对组内“娇妻”的批判)
实际上,发帖者为自己的男友辩解并非完全匪夷所思,毕竟一段亲密关系归根到底是恋爱双方的个体体验,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高度特异的生活经验,旁观者不知全貌。
只不过,劝分组的宗旨为“劝分不劝和”。既然存在矛盾与不满的先例,一味委曲求全地忍耐或许只是在已经破损的关系上修修补补,很难真正建立良性的亲密关系。相比于期待伴侣的觉醒与改变,直接分手会减少更大的沉没成本投入,这似乎是一个比较之下更为高效、有益的选择。
然而,一个新的疑问随之产生:抽离得更果断、忍耐得更有限,我们就能建立更理想的亲密关系吗?
或许我们都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这是现代婚恋观下的必然改变,也是劝分组一直以来实践的方向。如果理想的亲密关系实为罕见,至少先坚定地脱身于恶性的恋爱之中。

(劝分并不总是会成功)
在根本上,亲密关系是一个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探索过程,需要时间与真心的投入。显然,分手无法成为亲密关系中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案,但却并不妨碍“劝分组”成为婚恋观念转变的助推力量。
或许在反复考验对方的真心、利益交换与道德阈值之外,我们更应该在审视的过程中对自己所期望的、健康的亲密关系建立清晰的认知。
然后在期望与怀疑的相互拉扯中,再一次踏入以爱之名的河流。
(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
[1]那個NG.《没有爱情能活着走出豆瓣虎扑》.
[2]南风窗.《时代变了,劝分不劝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