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医学证据,高血脂可能促乳腺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等肿瘤发生发展
2022-07-26
首页微信精选循证医学证据,高血脂可能促乳腺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等肿瘤发生发展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包括磷脂、胆固醇,脂类代谢的改变会影响其合成,进而影响细胞的增殖;多种脂类分子参与各类细胞信号转导、炎症和血管的调节过程。脂类代谢异常与肿瘤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等密切相关。


肿瘤细胞表现为不受控的脂肪酸从头合成及脂类合成增强,为肿瘤细胞持续增殖提供相应的微环境。肿瘤宿主的脂类代谢相对复杂,在脂类代谢合成异常的同时,可存在不同程度的外源性脂类利用障碍,从而诱发肿瘤患者血脂异常。


肿瘤患者脂类代谢的主要改变为脂肪组织分解动员增强、外源脂类利用下降、血浆脂蛋白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和甘油三酯(TG)升高。长期脂类代谢异常诱发肿瘤患者储存脂肪耗竭,甚至发生骨骼肌蛋白分解,而使患者发生瘦肌群下降,而诱发或加重癌性恶液质。纠正肿瘤患者异常血脂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恶液质的出现。


01
循证医学证据,高血脂可能促乳腺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等肿瘤发生发展


脂质代谢在肿瘤组织中异常活跃,是恶性肿瘤新陈代谢的标志之一,而高胆固醇摄取与肿瘤的出现有明显的关联性。高胆固醇的摄入会增加胰腺癌和卵巢癌的发生风险。胆固醇在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耐药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肿瘤组织和癌细胞中胆固醇的含量和组成与正常组织不同,胆固醇的氧化产物通过调控糖皮质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来促进或抑制肿瘤的进展。与非肿瘤细胞比较,肿瘤细胞可产生更多的促癌氧化胆固醇和更少的抑癌氧化胆固醇。血脂异常可为癌细胞提供更多的胆固醇,诱发癌细胞产生更多的促癌氧化胆固醇,从而增加肿瘤的发生风险。


肿瘤治疗可引起高脂血脂,常见的因素包括:化疗药物,内分泌治疗药物,靶向药物,免疫治疗,放疗等。抗肿瘤治疗引起血脂异常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


在激素受体阳性绝经后乳腺癌患者的治疗中,高脂血症的发生及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均高于正常女性,包括致死性心肌梗死、Q 波心肌梗死、非 Q 波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或需要血运重建的严重心绞痛、原发性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在前列腺患者的治疗中,TG、TC、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分别较正常男性升高。


由于目前国内外未有针对肿瘤患者血脂控制的指南与规范,临床推荐将肿瘤患者血脂异常的主要控制靶标列为 LDL-c,次要靶标列为非 HDL-c。国内外同样未见抗肿瘤药物血脂异常危险分层标准。由于劳拉替尼、左旋门冬酰胺酶等药物引起血脂异常风险较高,使用时应特别警惕。大多数抗肿瘤药物有关血脂异常的相关临床研究证据较少,暂均列为低风险血脂异常抗肿瘤药物。


02
非药物干预肿瘤患者血脂水平异常则主要为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戒烟、保持理想体质量或减重、运动、调整饮食结构等



调整饮食结构与保持理想体质量相结合:通过低碳水化合物高优蛋白质饮食结构和有氧运动维持体质量,保持体质指数在 20 kg/m2 与24 kg/m2 之间,同时增加多种水果、蔬菜、蘑菇和坚果的摄入,调整饮食结构有利于血脂达标。有氧运动包括每周至少坚持 150分钟 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走路、慢跑、骑车、游泳、跳舞等。


如果生活方式调节仍未能使血脂达标的患者,则需要启动调脂药物治疗。调脂药物主要包括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类、胆酸螯合剂、肠道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等。


✔ 对于高危血脂异常药物的监测周期较低危血脂异常药物监测周期短,初始监测周期为 4 ~ 6 周,给予降脂药物后 4 ~ 6 周复查血脂、肝功能、肌酸激酶,若无特殊情况,且血脂水平达标,则监测周期可延长为 3 ~ 6 个月复查 1 次,连续达标者可每年复查 1 次。


✔ 而低危血脂异常抗肿瘤药物的初始监测周期为 4 ~ 8 周,给予降脂药物后 4 ~ 8 周复查血脂、肝功能、肌酸激酶,若无特殊情况,且血脂水平达标,则监测周期可延长为 6 ~ 12 个月复查 1 次,连续达标者可每年复查 1 次。


重视控制肿瘤患者血脂水平异常,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预后。肿瘤临床医师需要强化甄别常见抗肿瘤药物引起血脂异常的意识,确保患者在抗肿瘤药物治疗时血脂水平得到较好地控制,以及保证抗肿瘤药物治疗方案的安全。

李苏宜 MD

肿瘤营养与代谢治疗科

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