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IT 2021 | 聂绍平:回归临床实现整合医学模式创新;深耕循证推动多学科交叉发展!
2021-11-19
首页微信精选CMIT 2021 | 聂绍平:回归临床实现整合医学模式创新;深耕循证推动多学科交叉发展!

2021年11月19日至11月21日,第七届冠心病学科交叉暨介入治疗大会(CMIT 2021)暨冠心病影像与功能学大会(CIFC)即将盛大开幕!走过7年风风雨雨的CMIT大会,始终秉持“整合、交流、转化、实践”的会议宗旨,坚持“创新、求精、思辨、务实”的办会理念,围绕“学科交叉、冠脉介入、急诊重症、专科护理、研究转化”五大核心板块,为全国医师带来了根植于临床的精彩学术内容,逐渐成长为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会议,为临床医生打造了一个深入交流学习、深度交叉融合的学术交流平台。在本届会议即将开幕之际,《门诊》特邀大会主席之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聂绍平教授做会前专访,就CMIT大会的创办初衷、框架特色及未来发展等众所关切的话题进行深度交流。


创新整合医学模式,促进学科交叉碰撞




CMIT 2021

聂绍平教授:自2015年首届会议举办至今,冠心病学科交叉暨介入治疗大会(CMIT)已跨过了七年光阴。会议创办之初,我们其实并未设想多么宏伟的发展目标,仅仅是希望聚焦冠心病抗栓合并出血人群,帮助促进学科交叉的继续教育工作。而随着临床数据积累以及学科分类日渐精细,我们愈发意识到学科交叉在心血管疾病防治管理中的重要性,也更加明确了要回归临床、回归患者、回归整体的想法。据安贞医院院内数据统计,除心血管疾病之外,住院患者平均合并约5种共病,单纯治疗某一器官或某一部分的疗效有限,临床医师必须以多学科交叉的眼光来看待疾病,制定整体诊疗策略。

在这一认知的引领下,我们明确了要举办更加广泛的心血管领域学科交叉介入治疗大会的决心与目标,在一届又一届的会议举办中逐渐成熟和升华思想,也愈加感受到这一领域中有为数众多的关键热点亟待讨论。自首届CMIT大会举办至今,每年的会议话题重复率均非常低,为了严把会议的学术质量,会务组近40位专家组成的专家团队,每年都会提前半年以上开始策划议题,深入临床实际进行需求收集、分析、提取,反复打磨后设计出一套源自临床、贴近临床、紧密结合临床、服务于临床的会议日程,最终为大家奉上话题新颖、形式多变的冠心病学科交叉介入治疗盛会。

在此过程中,我们的工作与努力亦有幸得到了诸多权威专家的支持与关注,譬如樊代明院士就曾到会演讲,重点向大家强调整合医学模式创新、多学科交叉碰撞的重要性,这一论点实际上与我们会务组的理念不谋而合,也是CMIT大会一直以来不懈前行的方向与目标。我们非常希望,通过组建这样一种多学科交叉的心血管介入治疗交流平台,能帮助各个年龄层段、各个学科的医学同道解决临床实际难题,令所有的参会人员都能有所体悟、有所收获、不虚此行,这是CMIT大会存在的最大意义,也是全体会务组成员最真挚的祈愿与追求。


聚焦“急、危、重”症,侧重临床复杂病变




CMIT 2021

聂绍平教授:一直以来,学科交叉都是CMIT的最大特色。据统计,每年会上涉及的除心血管之外的专科领域都是将近40个左右,而在此基础上,我们的原则就是将之做细、做精,鞭辟入里地为大家深入解析多学科重点、难点,切实解决临床诊疗困境。不同于其他学术会议,CMIT都是先进行话题筛选与制定,而后再去邀请对应的演讲专家;而此过程中,每年话题设计的最终入选率不足10%。我们始终秉承极高的遴选标准,坚持挑选那些最贴合临床需求、最受临床医师青睐的重点内容。在学科专家团队的邀请上,我们也是从全国范围内、根据各个医疗中心或科室的强专科表现来进行遴选。

今年,基于充分的临床需求寻访及会务组专家们的汇总结果,CMIT 2021的议程将在既往框架结构的基础上,着重聚焦于临床上的诸多心血管急危重症,以及需要学科交叉解决的相关重点领域,诸如心衰、心源性休克重症,冠脉CTO病变、钙化病变等复杂难点均被纳入,设计成了一个或多个学术专场供大家参与、学习和讨论;会后,通过会议回放功能,各位同道亦可根据个人需求回顾精彩视频,加深学术要点记忆。当然,为保证学术质量,每一个会场都会事先进行充分排练与准备,在形式上亦存在诸多创新,大家可以拭目以待。

需要补充的是,在多年积累之中,CMIT其实早已构建完善了多个相当成熟的学术会议专场,以备受好评的“名师集结号”为例,该专场每年都会邀请系列名师与会,对临床上的经典病例、疑难病例进行剖析解读,分步逐次地为与会学员解析其中的治疗策略、操作要点。然而,由于受疫情影响,很多线下表现力更佳的专场,不得不延期或改为在线直播形式与大家会面,但线上学术论坛的质量与数量并不打折扣;而待疫情缓解之后,CMIT还将倾情为大家补上这样一场精彩纷呈的线下学术专场,让我们共同期待!


积累高质量临床研究数据,

多学科交叉应对冠心病共病




CMIT 2021

聂绍平教授:相较于欧美等国家或地区,我国在冠心病诊疗尤其是临床研究的开展等方面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首先,从技术层面来说,我国许多大型三甲医院的PCI介入、CABG技术水平已完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不可否认,仍有大量医疗中心没有一个像样的导管室,甚至无法开展外科治疗,这种医疗资源分配上的不均衡可以说非常明显。其次,从临床质量层面来说,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或地区,PCI介入的D2B时间基本已缩短至30 min左右,而在我国,D2B时间达60 min以内的医疗中心都少之又少,这对于预后质量来说无疑是非常不利的。再者,从临床研究层面来说,尽管我国的PCI介入总量跃至全球第一,但冠心病领域相关临床研究的开展数量与质量依旧远远未能达到令人满意的高度。综合来看,在未来的临床探索中,缩小区域间的技术水平差异、减少不必要的D2B时间损耗、积累高质量循证证据无疑是临床工作的“重头戏”。

另外,正如刚才所提到的,冠心病患者往往合并多达5种的共病,推进冠心病交叉学科的研究进展与思维碰撞显然势在必行。以抗栓治疗为例,很多冠心病患者会发生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出血事件,对此,心血管医师应责无旁贷地与其他科室联手制定应对策略,而这无疑要求临床医师对于整体的协同机制等拥有充分的认知,也即是说,学科交叉并非一人之力,心血管医师必须与相关科室的专家们协同合作,相互学习、借鉴、配合,方能总结得到更加完善而科学的协同救治机制。
目前,临床上已针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胸痛、急性肺栓塞等多种急危重症设立了急诊绿色通道或会诊机制等,但仍有许多尚未解决的学科交叉问题有待临床实践予以进一步回答,这是多学科临床医师未来的共同奋斗目标,也是CMIT大会构建多学科介入治疗交流与讨论的一大意义所在。经过精心筹备与规划,今年CMIT 2021大会的召开已进入最后的倒计时阶段;在此,预祝本届会议圆满收官,也期待国内外顶尖专家学者们的精彩学术分享!


聂绍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主任医师、博导、二级教授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国务院特贴专家
美国心脏病学院专家会员(FACC)
欧洲心脏病学会专家会员(FESC)
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专家会员(FSCAI)
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医学中心副主任、冠心病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心脏病学系副主任。
兼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委员暨肺血管病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委暨心血管急重症学组副组长、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 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Clinic門诊新视野 微信号:ClinicMZ

《门诊》杂志官方微信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