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 1992 年已经是 30 年前了
2022-02-09
首页微信精选原来 1992 年已经是 30 年前了
作者 | 宅少
来源 | 宅总有理(ID:zmrben115)

 袋鼠说

选你想读的深度好文

华语乐坛20年,最能打的还是周杰伦、陈奕迅,这对于华语乐坛的发展实际上并不那么有利。所以应当有很多人都在怀念那个百花齐放的年代吧……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够给你们带来收获。


“我情愿,分合的无奈,

能换来春夜的天籁,

我情愿,现在与未来,

能充满秋凉的爽快。”

——音乐人·张雨生

「逝于1997年11月12日」

出自作品:

《我期待》

……

01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中国奖牌数名列第四。

邓亚萍拿下第一个奥运单打冠军,伏明霞拿下最年轻冠军。

凯旋晚会上,一曲名为《水手》的歌打动所有人。

尤其那几句歌词,瞬间传遍92年的大街小巷:

他说风雨中

这点痛算什么

擦干泪,不要怕

至少我们还有梦

从此,内地知道了一个叫郑智化的歌手。

《水手》是郑智化在浴缸里写的。

他患有小儿麻痹,百折不挠。

90年代,他拄拐唱歌的样子激励一代人。

天南海北的青年,拿着磁带反复听《水手》与《星星点灯》。

1993年,这两首歌在央视小品《追星族》里,又被蔡明唱了一遍。

「你们猜右边这个是谁?」

那时,内地男女刚明白什么叫追星。

他们加入这场浩大的“民间运动”,全是受港台流行文化影响。

这也不能怪他们。

1992年前后,港台流行音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留下了无数经典旋律。

尤其是1992年,在华语乐坛历史上,可谓承上启下。

直到人们走到千禧年,回头才发现,原来90年代乐坛的盛景,都是那年埋的彩蛋。

那一年,不但有郑智化到内地,一支叫Beyond的乐队和一个叫草蜢的组合,也到内地开唱

在北京,草蜢唱慢歌时,人们点燃打火机在台下摇曳。

这一幕,草蜢16年后再去北京,还记得清清楚楚。

香港有人来,台湾也有。

那年,滚石出马,李宗盛带队北上。

牛逼如李大哥,在陈淑桦开唱前,临时创作了一首唱哭无数女人的不朽名曲,《问》:

如果女人,总是等到夜深

无悔付出青春,他就会对你真

90年代,不知多少人用此歌抚慰心伤。

不过在信息闭塞的1992年,他们并不清楚,港台两地的华语乐坛,正上演着轰轰烈烈的时代传奇。

一句话,那是个神仙打架的年代。

02

1992年,张国荣隐退,梅艳芳在红磡连唱30场。

天王、天后退场,给90年代新人留下舞台。

这年,香港上演了两场交班大戏。

前一年,张学友的《每天多爱你一些》横扫排行榜,成为求爱必杀器;

刘德华带着五张专辑卷土重来,《谢谢你的爱》成生涯代表作;

黎明一首《今夜你会不会来》打动万人心扉;

郭富城摘下香港电台“最有前途新人奖”。

旧王隐退,新王当立。

92年十大劲歌颁奖礼,四人登台,一块牌匾从天而降,上书“四大天王”。

这个被《东方日报》封的名号,从此开始横霸香港乐坛8年之久。

整个90年代的港乐,都绕不开这四个人。

「香港乐坛天王交班」

那一刻,李克勤心头想必写满酸楚。

自1985年出道,李克勤一直想做王者。

无奈“谭张争霸”,80年代没能轮到他,他只能靠演电视剧多唱唱歌。

结果90年代,四大天王又来了。

1992年,在拍《他来自天堂》时,其他艺人都走了,他还要躲在车里写主题曲。

写着写着,天都亮了。

李克勤心里很苦,还是把歌填完了。

这个歌,就是《红日》。

它是后来好多人去KTV必点的曲目,每个人都爱用它给自己加油打气:

命运就算颠沛流离

命运就算曲折离奇

命运就算恐吓着你

做人没趣味

别流泪 心酸

更不应舍弃

1992年,比起天王接班局面明朗,天后的角逐,有点迷雾重重。

最火的女歌手是叶倩文。

80年代中期,她还身居二线。

华纳把《祝福》给她唱时,她毫无感觉,结果大火。

随后,《珍重》趁势追击,时至1991,一首《潇洒走一回》红遍两岸三地,又赶上内地92下海,歌里的“我用青春赌明天”成了一代下海人的口号。

1992年,叶倩文的《情人知己》《曾经心痛》更是火得一骑绝尘。

就在那年颁奖礼上,她对林子祥深情告白。

两人合唱的《选择》,成了90年代内地点歌台的必点曲目。

只要有新人结婚,你就一定能听见它。

也就在这年,在美国读心理学的陈慧娴,录了一张《归来吧》。

离港前,因为《千千阙歌》和《夕阳之歌》的暗斗,陈慧娴黑脸离场,扭身求学。

但她到底放不下音乐,在1992年录了一首《归来吧》。

据说她求学的地方被称为“雪城”,她便委托简宁填词,填了一首名作,《飘雪》:

又见雪飘过

飘于伤心记忆中

让我再想你

却掀起我心痛

这词,何尝不是她对香港的诉说?

这一年,林忆莲继续都市女性路线,推出《回来爱的身边》。

就在大家以为天后会在她和叶倩文、陈慧娴中诞生时,一个叫王靖雯的姑娘从美国散心归来,推出新专。

一首《容易受伤的女人》入选十大劲歌金曲。

谁也没想到,后来统治90年代香港乐坛的,会是这个23岁的小姑娘。


依我看,主要是香港人不知道那一年,王靖雯在内地认识了“做梦乐队”的主唱窦唯。

正因为跟内地滚圈走得近,她才决定做回自己,换回本名王菲。

不过1992年的王靖雯,还没多少选择。

去上曾志伟的综艺节目,她还得一边唱歌,一边把双手放进蜂箱里,供观众开心。

「1992年,天后的颜值很能打的」

而那年,不但王菲事业转折,周慧敏也迎来了春天。

周慧敏十几岁就想当明星,跟李克勤一起参加过新秀歌赛,连名次都没有。

后来去电台做DJ,不满足,辞职唱歌。

没想到时来运转,在和林青霞、黎明一通搭戏后,1992年推出国语唱片《流言》卖到30万张。

由于她颜值太高身条婀娜,香港人还送了她一个很牛逼的称号:

玉女掌门人。

玉女代代有,可掌门就一个。

同年,她在TVB剧《大时代》中的演出,看得无数男人心疼。

次年一曲《自作多情》,又成了劲歌金曲。

90年代,不知多少男生,是盯着周慧敏的玉女海报入睡的。

也就在这年,她在电台的好搭档黄凯芹,翻唱了一首名叫《愿把你心留》的内地歌曲。

只是他演绎时,把词曲都改编了一下,更名为《晚秋》。

这首歌后来又被毛宁拿去唱了一遍,同样在90年代火得一塌糊涂。

多少失恋男女在KTV里边哭边唱:

在这个陪着枫叶飘零的晚秋

才知道你不是我一生的所有

03

1992年,香港有天后争位赛,台湾也有一场“战争”,来自一对老冤家。

80年代民歌运动下,催生了段氏兄弟的“滚石”,合伙人吴楚楚、彭国光中途出走,又成立“飞碟”。

从此地有滚石,天有飞碟。

这两大唱片巨头,始终你来我往。

1992年,四大天王册封时,滚石最红的是周华健。

由于周华健专辑在亚洲卖得太火,因此被称为“天王杀手”。

这一年,他出了张全英语专辑,居然创下台湾销售纪录。

头一年的《让我欢喜让我忧》更是把他推向顶峰。

因此他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摆渡人。

但要论日后影响力,这首单曲,应该比不上飞碟的那首《大海》。

「如果大海能够,唤回曾经的爱…」

1992年,张雨生退伍回到飞碟唱片,急需一首续势之作。

飞碟老板就找音乐人陈志远定制。

陈志远很忙,就让做编曲的陈秀男去写。

陈秀男没有辜负陈志远。

《大海》爆红后,被误传为是张雨生纪念溺水的妹妹。

其实当年张的个人心思,早不在纯流行上,他自己操刀的专辑,已充满实验风。

可是《带我去月球》卖得并不好。

罗大佑甚至评价:

“他用这张专辑,埋葬了之前《天天想你》积攒全部的号召力,但他义无反顾。”

当时张雨生一直想做更多元的音乐,但收效甚微。

直到他遇到一个人。

那就是92年参加“五灯奖”歌唱比赛紧张到忘词的张惠妹。

数年后,张雨生看到张惠妹的表演,立马觉得她就是自己要找的那个人。

于是亲自为她创作了那首《姐妹》。

张雨生也因此成为百万唱片制作人。

而为对抗飞碟,1992年,另一位百万制作人李宗盛,为林忆莲写下《当爱已成往事》,由此开始一段情缘。

同年,又把《爱的代价》送给张艾嘉,让90年代青年的歌词手抄本里,多了句“走吧走吧,人总要学会长大”。

虽有这两首名曲,但坐拥郑智化、张雨生的飞碟,一点不怕。

他们手上,还有一张大王牌。

那就是横扫亚洲的林志颖。

早年吴楚楚离开滚石,创立飞碟,就是嫌滚石太人文,不够商业。

由于会包装偶像,80年代滚石高举人文大旗时,飞碟在商业上狠狠压制。

1988年,宋文善为做节目,挖掘出吴奇隆、苏有朋和陈志朋,组成“小虎队”。

这个模仿日本偶像打造的青春团体一出道,就贡献出《蝴蝶飞呀》《红蜻蜓》等名曲,一首《青苹果乐园》,成为无数80、90后的回忆。

1991年,他们入围金曲奖。

随后开启巡演,每到一处,少男少女为之癫狂,公益专辑《爱》全亚洲卖破200万张。

1992年,他们登上了春晚。

身处巅峰时刻,陈志朋却要去服役了。

小虎队不得不临时解散,吴奇隆也为陈志朋写下名曲《祝你一路顺风》。

就在大家以为飞碟没偶像牌打时,他们签到了在学校里演舞台剧的林志颖。

1992年,林志颖出道仅2个月,席卷全亚洲,一首《十七岁的雨季》如飓风扫荡。

不久,年满18岁的他成为年纪最小去红磡开个唱的人。

三年里,他演了10部电影,7张唱片卖了1000多万张。

因此被称为“小旋风”。

这也就是电影《旋风小子》的由来。

「18岁,红磡上的林志颖」

不过林志颖的爆红,只针对年轻人。

1992年,成年男女最钟情的,另有其人。

头一年,因上节目拒绝整蛊,孟庭苇被公司雪藏半年。

可之前那张《你看你看月亮的脸》一卖就是50万张,全亚洲突破千万张,公司实在舍不得让“月亮公主”离开舞台。

于是这次,他们给了孟庭苇参与制作的权力。

结果在“垃圾堆”里,月亮公主翻出一首被别人抛弃的歌。

那就是《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这张专辑,全亚洲同样卖破1000万。

3年后,孟庭苇登上春晚,唱了那首如泣如诉的经典: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一朵雨做的云…

04

1992年,也是内地音乐奠基之年。

没有1992年发生的那些事,就不会有1994年的“广州新声代”“校园民谣”和那场可以被载入华语音乐史册的“红磡·中国摇滚新势力”。

那一年,老人南巡定调,人们纷纷下海。

在春风吹拂下,在北京最贵的涉外公寓写字楼京城大厦,正大国际音乐制作中心成立。

它是内地首家中外合资唱片公司,请写《月亮代表我的心》的孙仪来当音乐总监。

同年,先科也成立唱片公司,做晚会歌手。

但比起这两家,更重要的是另外三人。

1992年,Beyond离开宝丽金签约华纳,经纪人陈健添便北上创立“红星社”。

不久后,他在黑豹的推荐下,签下了一个叫郑钧的人。

1992年,滚石成立北京分部“魔岩”。

张培仁牵头做了专辑《中国火》,唐朝乐队和张楚顺利发片。

《梦回唐朝》挤进了《人民日报》的销售榜单,《姐姐》唱得文青们一阵沉默。

内地摇滚,第一次成功实现商业化。

「菊花古剑和酒,被咖啡泡入喧嚣的庭院」

1992年,Beyond的御用填词刘卓辉,北上成立“大地”。

不久,大地发行艾敬的代表作《我的1997》。

大地的音乐总监黄小茂,将其定义为“城市民谣”。

为与之对应,后来发行《同桌的你》时,才强行定义出一个“校园民谣”。

那时候,中戏毕业的艾敬正在北漂,跟三宝、何勇厮混。

大家鼓励她写歌。

她一来劲儿,就把19岁之前的人生用大白话写成《我的1997》。

也就是1992年,她第一次去香港。

第二年,专辑发售,《新闻联播》前播了张元给她拍的MV。

24岁的她,成了那一年最红的人之一。

同样是1992年,远在广州,为了包装歌手,音乐人陈小奇为“新时代影音”成立了一个企划部,包装起杨钰莹、毛宁,挖掘了陈明、李春波。

那时,杨钰莹已经靠《我不想说》走红。

1992年,她的专辑《风含情水含笑》销量破100万,创造内地歌手记录

陈小奇觉得还不够,就把她和毛宁绑在一起营销。

1992年,为了争夺一首歌的演唱权,毛宁和张咪发生争执。

张咪惨遭“封杀”,毛宁却火了。

陈小奇见状,给了他珍藏已久的《涛声依旧》。

同年,酒吧驻唱歌手陈明获得“广东省首届歌舞厅歌手大赛”冠军。

陈小奇十分器重她的音色,忙把《寂寞让我如此美丽》送给她。

「还记得陈明的《快乐老家》吗?」

于是这一年,摇滚、民谣、流行,在内地唱片公司里播下种子,2年之后迎来爆发。

由于外资和港台音乐人的到来,内地的音乐环境,一夜间变得好了起来。

甚至黑豹乐队,还搞了一场全国巡演。

在云南演出时,盗版《无地自容》放得满街都是。

赵明义的衣服,被狂热粉丝扯破。

那一年,很多地方都搞起了卡拉OK唱歌大赛,甚至连单位也搞了起来。

在南方一家工厂里,戴军靠《故乡的云》拿到冠军,从此当了歌舞厅歌手。

3年后,戴军一咬牙,跑去北漂,住进地下室里。

不久,大藏唱片挖掘歌手,把他叫过去试唱。

戴军也没抱希望,结果唱片卖了100万张。

那首歌,就是《阿莲》。

05

除了唱片公司的音乐,1992年还有很多神曲,人们是通过电视听到的。

1992年,琼瑶的《六个梦》终于拍完了最后一个梦《青青河边草》。

这是六个梦里拍的最辛苦的一个。

剧组奔波8个月,先后经历酷热、洪水、大雪的考验。

拍摄时,马景涛中暑,刘雪华受寒。

由于是合拍片,剧组得到了内地诸多支持。

南京夫子庙,甚至为他们禁街清场。

剧组所到之处,包括了南京、扬州、镇江诸多国家一级文物建筑。

功夫不负有心人,电视剧一播出,红遍大江南北。

作为第一个出现在台剧里的演员,小金铭成了一代观众的心头爱,成了90年代最火的童星之一。

1992年,电视剧主题曲《青青河边草》也跟着红了。

「小金铭就是那年头的国民闺女」

但比起1992年拍的另一部剧的主题曲,《青青》还是差点意思。

虽然它们都是琼瑶剧御用女歌手高胜美唱的。

1991年,台视想搞个古装剧爆款,选来选去一大堆,最终挑中了《白蛇传》。

立项后,请来赵雅芝和在《碧海青天》里演过反串的叶童,一帮人拉到杭州,开拍《新白娘子传奇》。

为保证收视率,公司还专门找美国人来做了特效。

这部剧在台湾播出后,迅速掀起收视热潮。

第二年,央视三套转播,内地观众们看一集想一集。

整个90年代,它更是被重播无数遍。

这剧为什么吸引人?

看看阵容就知道,导演夏祖辉,曾是大导演李翰祥的副手。

编剧贡敏、何冀平,都是电影编剧。

后者日后也不是很有名,只是编剧了《投名状》《龙门飞甲》,靠《明月几时有》拿了金像奖最佳编剧。

至于影视配乐,那就来头大了。

那是台湾乐坛元老级人物,左宏元。

左大师有戏剧底子,去台湾搞音乐,跟邓丽君他爸是世交,一手带邓丽君入圈。

琼瑶电影火爆台湾时,他是御用配乐,捧红了凤飞飞。

他的女儿左安安,想必S·H·E的歌迷都很熟悉。

当初台视求着他去给电视剧写配乐。

他大手一挥,写了《渡情》。

由于配乐太好听,公司又求他变调成主题曲《千年等一回》。

至于电视剧里的唱段,那都是左大师亲自操刀,根据黄梅戏变调写出来的。

90年代暑假,你走在任何一条街上,都能听到左宏元的配乐。

每个披着卫生纸或白纱巾扮演白娘子的小女生,都会来一句:

西湖的水,我的泪

我情愿和你化作一团火焰

哈啊哈啊啊,哈啊哈啊啊

此外,1992年前后,你还能听到一首名叫《失恋阵线联盟》的歌。

那一阵,《家有仙妻》在台播出,引入内地后,把大家看得茶饭不思。

94年孙兴去天津做活动,被观众围得水泄不通,纷纷大喊“沈公子!”。

由于此剧爆红,无数人喜欢上了草蜢,爱上了《半点心》和《宝贝对不起》。

草蜢由蔡一智、蔡一杰和苏志威三人组成,自小是玩伴。

1985年,他们跟周慧敏、李克勤一起参加新秀歌唱赛,没拿到名次,却被梅艳芳看中,收作徒弟。

在梅的提携下,成了90年代香港最红的唱跳组合。

各大颁奖典礼上,他们总是最佳。

而排在第二个那个,是Beyond。

「草蜢的这支舞,想必大家都很熟悉」

1992年对Beyond而言,也是个转折年。

他们终于厌倦了香港的浮华,想回归初心,做更纯粹的摇滚。

于是这一年,他们与宝丽金解约,出走日本。

正是在那时期,黄家驹写出了一生中的绝唱,《海阔天空》。

只是那时,他还没在内地封神。

那年,内地除了港台剧,还有一部剧深入人心。

那就是改编自梁晓声小说的《年轮》。

这部剧讲述了从60年代起,一群知青跨越30年的亲情、爱情、友情,展示了汹涌澎湃的社会变革,绝对的现实主义范儿。

每天,在这部剧的结尾,韩磊都会唱那首著名的《天上没有北大荒》:

问爹问娘问夕阳

天上有没有北大荒

喊儿喊孙喊月亮

天上有没有北大荒

1991年,为对抗港台流行,内地搞了个《新人新声》演出。

学小号出身的韩磊上去唱《忘不了》,获得齐刷刷的满分,一举成名。

随后,他成了影视剧主题曲专业户。

又是《天蓝蓝,海蓝蓝》又是《北大荒》。

好多歌手还在歌舞厅看有钱人脸色时,他走到任何一处,粉丝前呼后拥。

1992年,中国唱片公司找他拍《深山里的汉子》,他说拍可以:

“你们得再搭一首歌让我唱。”

你们猜那首歌叫啥名字?

06

转眼之间,就是2022年了。

站在30年的节点上往回看,1992年神仙打架的日子,发生了好多对日后影响颇深的事件。

无论是“四大天王”册封,还是王靖雯杀回香港,开启王菲时代,无论是林志颖创造偶像风潮,还是内地的商业化奠基,都为华语乐坛在90年代的的繁盛,打下基础。

甚至那一年,Beyond出走日本,飞碟被华纳收购,这些在当时看不出什么的事件,也为日后华语音乐的走向,埋下了伏笔。

从这年起,香港的天王横霸排行榜,台湾的滚石阵营达到巅峰。

1992既是众神归位的一年,也从侧面反应出90年代华语乐坛的盛景。

天王、天后、玉女、偶像们交相辉映,令整个90年代音乐杂树生花。

这才有了80、90后们记忆中璀璨的华语乐坛。

「我心目中的90年代第一神剧」

对于从90年代走过来的人来说,永远忘不了深夜电台里的金曲,忘不了暑假天追看的《新白娘子传奇》,忘不了每年的香港十大劲歌金曲颁奖礼,忘不了校园广播里的小虎队、任贤齐、刘德华,忘不了《倚天屠龙记》的《爱江山更爱美人》、《俩俩相忘》,忘不了琼瑶剧的《婉君》和《梅花三弄》…

一旦那些旋律响起,你仿佛就能穿越时空,置身在那个简单、纯粹的年代。

前两天,云村搞了场“90年代复古村晚”,听到GAI唱起周华健的《刀剑如梦》时,我瞬间回想起小学时追剧的日子,那时几乎整天哼唱着: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恨不能相逢

爱也匆匆恨也匆匆 一切都随风

狂笑一声 长叹一声 快活一生

悲哀一生 谁与我生死与共

还有李荣浩演绎Beyond的《情人》,房东的猫唱《红蜻蜓》。

时隔20年,这些歌听起来还是那么好听。

这大概就是音乐的美妙与奇妙之处。

它就像一个储存记忆的盒子。

一旦打开盒盖,里面涌出来的,是一整个年代的气息。

听到二手玫瑰演翻唱草蜢的《宝贝对不起》,听到黄龄旧曲新唱的《青青河边草》,我估计每个看村晚的80后,都会有点绷不住。

多少会想起路边的音像店,想起用铅笔卷磁带的光景。

正因为有那些歌,在我们的记忆中,90年代才变得那么鲜活。

「这一版《倚天屠龙记》才是80后心头爱」

看完这场“穿越感”十足的晚会,我还专门跟在云村上班的朋友打听了一下,问咋想着搞这么一出。

朋友说,主要就是觉得90年代太璀璨了,不强调流量,就是拼了命做好音乐,音乐质量,永远排在第一位。

邀请这些音乐人来重新演绎,一是想让今天的年轻人了解一下90年代华语乐坛有多强,二是抱着致敬之心,感激当年的音乐人,留下了这些经典的旋律,陪我们成长。

云村那位朋友的原话是:

“90年代,我们不是拿资本和流量衡量一个作品,而是用作品本身去衡量。

这个东西很难替代。

这个时代一样需要。”

此言委实不虚。

90年代为我们留下太多经典。

以至于有人说,80后这一代,简直是被神作给喂大的。

在一切还未唯流量论的日子里,我们守着电台、电视机,买着磁带、CD,遇到太多感动。

不过要我说,咱们不光要感谢90年代的音乐和音乐人,也得感谢那些被载入史册的唱片公司。

90年代,也是它们最辉煌的日子。

那时候,宝丽金在香港“一手遮天”。

从拥有初代歌王许冠杰开始,旗下坐拥一代代天王、天后。

70年代短期签过还没红的张国荣,后来签下歌王谭咏麟,发行了《爱的根源》、《雾之恋》。

另外还有徐小凤、陈慧娴这两位天后级撑场。

组合方面,一手草蜢,一手Beyond,简直不要太风光。

等到90年代,宝丽金更是拿下“四大天王”里的三个,横霸香港乐坛。

回看那些年,什么《千千阙歌》、《真的爱你》、《沉默是金》、《光辉岁月》、《飘雪》、《吻别》、《容易受伤的女人》…哪首不印着“宝丽金”三个字?

「统治香港乐坛的宝丽金」

而在台湾,“飞碟”“滚石”双星争辉。

拥有“五陈二李”这支黄金创作队伍保驾护航,在商业为先的理念下,飞碟一度是华语乐坛的爆款制造机。

男歌手里,它有王杰、姜育恒、张雨生、郑智化、郭富城,女歌手里,它有苏芮、蔡琴、黄莺莺、王芷蕾,要流量有流量,要内涵有内涵。

尤其在青少年偶像制造上,飞碟可以说是远见颇深。

打造的小虎队、林志颖,直奔日韩,比后来的小鲜肉们早了十几年。

像什么《一场游戏一场梦》、《跟往事干杯》、《天天想你》、《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再回首》、《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不是每个恋曲都有美好回忆》、《青苹果乐园》…随便从飞碟歌单上挑十几首出来,都够80、90后们听到泪目。

「飞碟黄金阵容」

至于滚石,之前我写过「滚石40年」,就不详细展开了。

有李宗盛、罗大佑、小虫、陈升这样的金牌制作人,追求人文和商业平衡的滚石,网罗太多优秀歌手,陈淑桦、周华健、赵传、齐秦、刘若英、任贤齐…台湾第一张CD,是滚石做的,第一张百万专辑,是滚石发的,最后的荣光,也是滚石守护的。

从《回声》到《梦醒时分》,从《我是一只小小鸟》到《爱如潮水》,从《之乎者也》到《天涯》,从《刀剑如梦》到《北京一夜》,从《我是女生》到《挪威的森林》。

无论摇滚还是流行,是人文怒吼,还是都市心情,是软糯公主心,还是浪子沉浮曲,滚石可谓包罗万象,真是应了那句: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首滚石。”

「影响一代人的滚石」

除了三大巨头,彼时港台乐坛,还有坐拥张国荣、梅艳芳两大巨星的“华星”,演绎近10年的“绝代芳华”。

还有一手捧红伊能静的“飞鹰”,在刘文正的牵头下推出三姐妹。

也有以影视歌曲打头阵的“上华”,在左宏元的带领下,送出高胜美、李翊君、孟庭苇三大王炸,留下一大片琼瑶剧金曲,黄安、许茹芸这些影视唱将,也都是“上华”的贡献。

此外,还有娱乐、点将、百代、丰华…这些90年代听来耳熟的名字。

在一张张CD和磁带封面上,你总能找到它们的logo。

没有它们,又哪儿来华语音乐盛世呢?

07

当然,那些灿烂光景,归根结底还是要说到我最爱讲的那两个字:

时势。

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宝丽金也好,飞碟、滚石也罢,能够铸此辉煌,离不开它们赶上了唱片工业最好的时光。

首先,CD代替黑胶,技术进步,产量提升,其次,港台经济飞升,直接刺激人们的购买欲,再次,国外成熟的偶像工业被顺利移植进来,让听众为之疯狂。

以香港为例,1984年搞“谭张争霸”,其实就是唱片公司的一次“阴谋”。

谭咏麟、张国荣本没有恩怨,但为刺激双方粉丝,公司和媒体故意掀起风波,也成了那时代最好的“偶像话题”,直接转化成唱片购买。

两大巨星退位后,香港又赶忙推出“四大天王”,把这一招推向顶峰。

「天王对决,催生粉丝经济」

随着经济崛起,1988年,白金唱片共计60多张。

此后,一个歌手如果只卖十几万张唱片,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同时期,演唱会从1983年的18场,递增至1989年的129场,观众从15万人次,增至135万人次。

随着90年代卡拉OK的兴起,更是加了一把火。

买碟和看演唱会的人剧增。

于是乎,1992年(注意,又是这一年),徐小凤创记录地开了43场演唱会,次年,张学友的一张《吻别》,全球销量卖到四百万张。

紧接着,香港整个唱片产值冲到了18亿,创下一个空前绝后的数字。

台湾、内地,也一样。

滚石鼎盛之时,周华健的唱片动不动全亚洲卖到千万张,陈淑桦、赵传的声音,传遍了整个东南亚。

张惠妹被张雨生挖掘后,唱片一出手就是100万张。

那时的顶流,出道即巅峰。

在内地,1991年,张咪的《公关小姐》卖破500万张。

唱片公司一个个贼有钱,“新时代”的年会,掏30万请刘德华去唱堂会。

卡带都是一车皮一车皮地被运往全国各地。

当年进音像公司上班,那都是要走后门的。

「音像店,一个时代的记忆」

80年代末90年代初,歌手海报挂满大街小巷。

当时太平洋、新时代、白天鹅和珠海湾仔组成南方音像集团,每年订货会上,一个品种,至少1000箱的量,一定就是几十万盒,追加量也是十万起步。

鼎盛时期,广州唱片公司大大小小加起来有100家。

有人批发唱片,就能成亿万富翁。

像太平洋这种级别的,从策划、录音到包装、发行,一年到头24小时轮轴转。

那副盛景,今天听数字音乐的人,根本无法想象。

08

然而,因为传统工业时代,唱片公司具有垄断性,红火之下,亦有暗流。

那时,唱片公司掌握着绝对话语权,足以影响一个音乐人的人生沉浮。

1992年那拨音乐人里,就有大量案例。

在台湾,张雨生的《大海》成为一代人的怀念,却不是他本人最喜欢的歌。

张雨生极富音乐想法,但《带我去月球》和《卡拉OK·台北·我》并不为人接受,最后只能在《口是心非》里,达成和商业的妥协。

要不是因为挖掘张惠妹,为她打造出一张《姐妹》,张雨生多半会含恨而去。

张惠妹呢,赶上了唱片工业黄金时代,跟随张歌神的纪录,一出道唱片就卖破百万张。

后来转投华纳,专辑一旦赔钱,宣发费用却说砍就砍。

当时为了做宣传,唱片公司和电台、电视台都有合作关系。

港台明星,都要上节目“整蛊”、“扮丑”。

孟庭苇在事业顶峰时,不想上电视去作践别的明星,导致跟公司闹僵。

后来,她甚至放弃1500万的高价合约。

「张惠妹赶上了唱片业的好日子」

在香港,此风就更甚了。

黄家驹就是因此而出走。

1991年,表面看起来是Beyond的巅峰年。

实际上,这一年他们演电影、上综艺、录节目,耽误了很多功夫。

尤其要跟草蜢搞对垒节目,以此刺激流量,使黄家驹身心俱疲。

他们想做一张双面CD,一面照顾市场,一面做纯粹摇滚。

还是不行。

黄家驹只能写《喜欢你》这种迎合市场的歌。

早年他们出道时,签小公司。

香港只有几家电台,都跟宝丽金这样的合作。

电台的打榜位置,都留给他们,小公司根本没有话语权。

Beyond无奈,只能投靠大树。

后来去日本,只是想做自己喜欢的音乐。

没想到在日本,家驹还得上综艺。

唱片工业体制下,公司永远话语权最大,你必须配合公司去表演。

「黄家驹上综艺,帮歌迷涂口红」

在内地,一样有残酷和伤心。

戴军唱《阿莲》,红遍全国。

结果第二张唱片,只卖三万张,第三张没人买,公司把CD拉到塘沽去填海。

后来戴军离开音乐圈,转型成为主持人。

今年他到云村村晚做主持时,年轻乐迷才知道,原来他还是个歌手。

1992年去广州跟陈小奇接触的黄绮珊,更惨。

黄妈当初在歌厅驻唱,是亚洲级大神嗓。

结果一路被忽视、被不看好,在唱片工业那么强盛的年代,居然没掀起任何波澜。

后来只能去改行做生意。

唱片工业下,公司主导一切。

歌手只能上门求发片,类似的遗憾还不少。

比如在村晚上唱《宝贝对不起》的二手玫瑰,主唱梁龙当年立志干摇滚。

在北京,他跑遍了大大小小的唱片公司,没一家愿意理他。

最后,梁龙只好灰头土脸回哈尔滨。

「龙哥活生生给逼成了美妆博主」

因为那时候,摇滚这种小众音乐,早就完全不赚钱了。

而对唱片公司来说,不赚钱的唱片,做了都不划算,你是二手玫瑰也好,是张雨生也罢。

唱片工业的重渠道、重生产,担负不了你们小众的品味。

哪怕你是张惠妹、戴军,公司也不会在你身上做赌注。

音乐人只能被动接受。

张雨生的妥协、孟庭苇的倔强、张惠妹的困局、黄家驹的出走,以及黄绮珊、梁龙的遗珠之憾,只是唱片工业下无穷暗流的冰山一面。

在这座冰山下,不知还有多少失落。

09

估计唱片公司们没想到,变革来得如此之快。

转折发生在1996年。

那一年,中国内地的唱片销售量每年开始以40%左右的份额下降。

为何?

两个字:

盗版。

CD大大降低了盗版门槛,质量还比磁带高。

彼时,两岸三地的唱片公司被盗版搞得苦不堪言。

为此,文化部联合广东省文化厅,特意在广州机场路盖了一座音像城,号召全国音像出版社入驻,做正版发行。

1996年,被高晓松忽悠开公司的宋柯还很乐观。

结果朴树的《我去2000年》一发,市场上立马出现了50多种盗版。

麦田穷得要靠宋柯打麻将赢钱才发得出工资。

后来实在干不下去,就把公司卖给了华纳。

「全国各地,都有盗版一条街」

而这,也是港台唱片公司的命运。

同样是在1996年,飞碟寿终正寝。

本来华纳在1992年就收购了飞碟股份,但双方经营上产生龃龉,彭国华拉起队伍,自立“丰华”,捧红张惠妹。

时至1996,华纳全资收购飞碟。

这两个字,从此成为历史。

3年后,环球斥巨资收购了宝丽金。

宝丽金旗下还有新艺宝、宝艺星、上华、福茂等子公司。

环球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唱片公司之一。

最终,只剩下滚石一家硬扛。

如果盗版、外资还不够致命,那么1996年发生的另一件事,可谓杀人诛心。

那年,中关村树起一块广告牌,上书“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

短短3年后,一大帮音乐网站成立,中国网民可以免费试听和下载数字音乐了。

又过了两年,乔帮主发布了一款口袋大小的音乐设备,iPod。

与此同时,广州的唱片公司从100家萎缩到20来家。

时至2009,连影音巨头“新时代”也撑不住了。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音乐的普及,传统唱片工业被彻底瓦解,唱片公司的垄断权和话语权随之崩塌。

「一块划时代的招牌」

互联网的到来,直接革了唱片公司的命。

整个音乐环境,由此改变。

在最早的蛮荒时期,大量粗俗的网络歌曲流传甚广,诞生了一批趣味不高的神曲。

这些神曲甚至能跟以周杰伦、潘玮柏、林俊杰为代表的华语乐坛最后一波唱片音乐人分庭抗礼。

但最终,传统唱片敌不过大势。

不过凡事都有两面,传统唱片工业瓦解后,互联网崛起,也给了很多草根机会。

早期的PC网络神曲时代,诸如慕容晓晓、香香这样的歌手,终于能出头了。

放在以前,他们可能连唱片公司的大门都进不去。

彼时,互联网对音乐环境最大的改变,就是创作者、演唱者,可以直接绕过工业巨头,跟消费者对话。

许嵩、香香,都是这时期的受益者。

还有一个好处,当年没有市场、难以走量的小众、独立音乐,可以在互联网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互联网的连接属性,突破了传统工业的渠道分发。

以前你搞个小众唱片,走实验风,都不知道卖给谁。

但随着移动互联网普及,小众音乐,同样可以通过网络找到受众。

像前年万青新专在云村上销售额卖破1100万,这种事要放在90年代,董二千估计做梦都要笑醒了。

梁龙老师要是早点赶上这一波,也不用回哈尔滨做保安啊。

移动互联网起来后,随着云村、碎乐、街声这些平台崛起,不断推出各种扶持计划,对独立音乐人而言,对原创音乐而言,都是好事。

虽然不能指望一个平台把问题解决,但至少,这些扶持计划推出,可以给小众、原创音乐和音乐人以希望,建立起诞生优秀作品的基础。

另外,唱片工业瓦解后,音乐人也不用看公司脸色了。

当年,他们只是生产者,话语权都在公司手上。

而现在,一个成熟的音乐人,可以把自己当成IP来经营。

当初唱片公司掌握着生产链,让你干啥你干啥。

有了互联网,就没有“雪藏”这一说了。

行业的权力结构,就此改变。

10

时至今日,移动互联网发展10年有余。

从网上流传出来的,早就不是《QQ爱》《老鼠爱大米》这种垃圾歌。

即便早年被嘲笑的凤凰传奇,你看这几年的口碑,那也是蹭蹭往上蹿,成了00后们的心头爱。

然而,由于音乐的制作、发布门槛降低,还有大量粗制滥造的口水歌泛滥。

在传播更加迅速的短视频时代,好多烂歌,你抄我我抄你,用几个简单和弦就发到各大APP上卷流量,搞得大家对华语音乐失去了信心。

对此,音乐平台也在思考这件事。

他们也在想,都说华语乐坛不行了,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为什么技术进步了,能成为经典的旋律没了?

其实云村那位朋友道出了某些真谛。

遥想当年,唱片公司强势归强势,但人家旗下有那么多优秀制作人,有李宗盛、陈升、张雨生和“五陈二李”,有完善的制作体系,尤其有对音乐的敬畏和对内容的精心打磨,才搞出那么多经典。

所以问题在于,是流量为王?

还是内容至上?

是迎合粗粝的趣味,还是主动引领审美?

对此,音乐平台们不但思考过,还开始了一系列的探索。

比方说去年,云村搞了一大堆音乐企划,就是在回归90年代“内容至上”的传统。

像以“追忆黄金年代,致敬经典之声”的特别企划《恋恋记事簿》,翻唱《追梦人》、《独家记忆》等经典。

还有经典翻唱企划《青春重置计划》、非遗企划《不曾遗忘的符号》、女性力量企划《女子力》,就是从90年代唱片企划中借鉴策略和灵感,把好的传统内容打造体系,嫁接进来。

这不,年末岁初,云村还邀请了五组音乐人,继续推出“在异乡”特别企划。

对“在异乡”进行主题创作,收获一片好评。

其中张玮玮的《2020》,是其十年来首发新作品,把老狼、左小祖咒、周云蓬狠狠感动了一波,连忙推荐转发。

可见流量时代,好音乐依然有它的位置。

特别是看完前几天那场村晚,再次听到那些90年代的金曲,我算看明白了:

别光哀叹现在音乐不行,你们得从前辈身上找力量啊。

当然,这是一种起步,一种姿态,一种期盼。

肯定不能指望一上来就诞生一波经典,但至少音乐行业应该顺着这份打磨内容的心去努力。

否则以后真得烂下去了。

李宗盛当年痛批,说很多音乐人在“喂猪”。

一开始,大家还以为是骂听众,后来才知道,说的是创造者没有创作自觉。

这不禁让我想起云村复古晚会上,特意插入的那首《乐园》。

是网易音乐人海尾巴和网易音乐人训练班的学员徐佳佳合作的。

云村朋友说,他们安排这首歌,也是表达一种期待和努力,希望能为音乐人打造一个更好的创作环境,以“内容至上”为导向,造出一个音乐人和乐迷的共同乐园。

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姿态,包括整场晚会,重现金曲光彩,至少是在传递一个信息:

互联网时代,我们不该用猪食去喂养听众,而要回归音乐“乐园”。

差不多十年前,丢下一句“唱片已死”,宋柯扭身去卖了烤鸭。

业内引用此话,一片哀嚎。

后来宋柯又专门发了条微博说,我说是唱片死了,没说音乐死了。

CD代替黑胶,数字代替卡带,一切都只是载体变化。

乐评人李皖也说,音乐是不会死的。

重要的是,我们用什么态度,去做音乐。

依我看,早点抛弃流量至上,回归到内容本身,才是华语音乐的正解。

11

1996年,传统唱片工业遭遇转折。

也就在那一年,周星驰带着电影《食神》卷土重来。

之前,他因为《大话西游》的失败,公司破产。

在《食神》里,钟丽缇出场时,星爷特意插入了一曲经典的的《初恋》。

这首歌,也是90年代的鲜明印迹。

对于从那个年代走过的听众而言,1992年神仙打架留下的经典旋律,那些让我们感动、追怀的歌词,那些以周慧敏、林志颖、黎明、刘德华、张雨生、Beyond为代表的90年代青春倩影,又何尝不是我们的“初恋”呢?

「女神终有告别日」

岁月悲欢,流光纷纷,一代人来,一代人去。

当年那些收藏卡带、明星海报、贴纸的少年,都已步入而立,那些播过《选择》《心雨》的地方点歌台,都消失在了时光中,但我想,这篇文章开头列出的那些歌曲,当它们的旋律再次响起,我们还是会被击穿,仿佛时光倒流…

然而怀念归怀念,一个人要往前看,音乐亦然。

唱片的辉煌已然落幕,再怎么追怀,也难重温旧情。

当下该思考的,是在这个时代,如何留下美好的颤音。

去年的《恋恋笔记薄》企划里,回春丹乐队把林志美的《初恋》重新演绎,大概也是在提醒这个时代的乐迷:

“初恋很美,但我们更需要新的故事。”

1992年,转眼已是30年前的云烟过往。

90年代那些轰轰烈烈的姓名,只能收藏在心间。

站在崭新的音乐大陆上,人们需要记得“初恋”带来的温热与感动,也要将它化作往前走的动力,创造新的情思。

曾有一段时间,粗鄙的旋律和词作,一度背离了我们的追求,不过那没关系——

明天,我们跑得更快一点,把胳臂伸得更远一点。

总有一天…


THE END
很多袋鼠的读者在后台留言说,希望多发一些关于家庭教育的文章,也跟一些读者谈了关于他们的家庭问题,有的说孩子叛逆,有的说夫妻关系不好等等,其实这最根本还是教育的问题。每一个人都想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庭,但这不仅需要孩子的努力,更多还要父母去提升教育理念。

所以,我们推出了筹备已久的风格化公众号:袋鼠家庭教育。深度关注孩子教育,夫妻相处,观点独特,有品质,有灵魂。坚持每天一篇,只做精选。
喜欢袋鼠的文章,欢迎点击右下角的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