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人独孤的坚守,是为了什么?专访女制作人韩骄子
2016-01-24
首页微信精选电视人独孤的坚守,是为了什么?专访女制作人韩骄子


文|何佳子

回归本源

我们,让诗与歌重逢

据说,“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小物件儿是这样,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这样,人文文化也是这样。从诗经、楚辞到宋词、元曲,歌而合之,诗以相承,诗与歌是袍衣兄弟,也是血脉亲人。当诗歌走向近代,吟唱变成文字,口耳相传化身纸质书籍,诗成了“高山流水”的小众文化,而歌变为“下里巴人”的大众娱乐。

喧嚣的电视节目市场从来不乏“歌”的声响。不夸张地说,如今电视荧屏上,“歌”系节目占据了半壁江山。相比之下,“诗”就落寞得多。无法直接套用的文字传播形态,小众文化面对大众传播格格不入却倔强不愿妥协的“迂腐”傲气使得“诗”在电视节目市场中逐渐变得边缘化。

如何让诗歌文化重回大众视野,这是资深文化节目制作人韩骄子一直在思考甚至头疼的问题。而思考的结果便是现在每周六晚间黄金时段在四川卫视播出的诗歌文化类节目《诗歌之王》。


节目中,“诗”与“歌”重新相遇结合,由才情诗人与明星歌手两两组成“诗歌战队”。根据时下社会热点话题共设置十三个主题,每支战队由诗人完成诗的创作,并由歌手进行谱曲演唱及舞台竞演。

跨界混搭的节目模式和“诗”“歌”重逢的文化态度不仅成为《诗歌之王》独有的节目标签,也引发了一场有关现代诗歌的复古风潮。在扎堆标榜“创新”的文化节目领域,制作人韩骄子却把节目创意说得低调朴实,“我们不创新,只是找寻诗歌原有传播载体的搬运工。”

1+1>2

不是拯救,是相互成就

第一期节目播出以后,有人说《诗歌之王》是在用音乐“拯救”诗歌。这里,“拯救”两个字特意加上了引号。原因是呼应首期节目中诗人陈芒和歌手周晓鸥合作改编的歌曲《拯救》。然而,“拯救”两个字背后暗含的对诗歌文化式微的评判却还是有些刺眼。

在制作人韩骄子看来,任何一种文化,其存在和表现形式都有其道理。“与其说是拯救,我倒觉得不如说是相互成就,是一次跨界的旅行。”


节目中的点评嘉宾之一,国家级大型诗歌刊物《诗刊》副主编商震曾在节目讨论中说,诗是挑读者的。韩骄子深以为然,“与之相似,音乐也是挑听众。可以说,文化形态也好,创作者也好,大家彼此都在寻找懂他的那批人。”

相比于诗歌静态的文字表现,音乐的好处在于大众接受度更高、传播度更广。而《诗歌之王》起到的则是桥梁的作用,通过电视传媒和流行音乐的大众传播方式,让更多喜欢音乐的人去关注诗歌、发现诗歌、了解诗歌,甚至重新认识诗歌。用她的话说,就是在传播效果上,达到1+1>2的聚合效果。

《诗歌之王》的出发点是什么?为什么要做?怎么做?在节目开播之前,这些问题在韩骄子的心中来来去去地转。“如果我们单纯就是为了做一档收视率很高、吸引眼球的综艺节目,那么我们可能就不会选择诗或者歌,甚至是诗歌结合的形式。

”不能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为什么出发,在她看来,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不忘初心。“从诗的本位出发,随后再考虑更广泛的传播效果和更适合的呈现形式。如果把这个丢了的话,最重要的根本就丢了。”

文化类节目,孤独的坚守者

韩骄子:为象牙塔开一扇小窗

从节目策划之初,就有很多人问韩骄子,“你心里给这个节目的定位到底是什么?”她的回答肯定而干脆,毋庸置疑,《诗歌之王》是一档文化类节目。不管是组合竞演形式还是音乐载体,诗歌内容始终是节目的核心。

在她看来,《诗歌之王》最大的成就就是为诗歌这座象牙塔开一扇供大众了解和想象的小窗。最初,韩骄子找到了《诗刊》副主编商震,希望他能来《诗歌之王》担任文化点评嘉宾。商震显得有些犹豫甚至抵触。“我知道商老师在担心什么,他很担心这样的形式会把诗歌娱乐化,担心我们更看重节目影响力而不是诗歌影响力,去做一些让诗歌倒退的事情。”

“而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拉近大众与诗歌文化的距离。”她把诗歌比作一座让人仰望、观瞻的象牙塔,“我们不能拆掉这座象牙塔,但可以在低低的地方开一个小窗。让所有人都能通过小窗向里面眺望,看到里面的风景。”她笑着说,“大家会觉得,原来里面是这样的啊!哎呦,里面风景不错嘛!”


把诗人推向聚光灯下的舞台,有人说这样的诗歌和诗人都“变味”了。但在韩骄子看来,恰恰相反,《诗歌之王》在做的就是纠正大众心中对诗人群体的偏见,呈现给观众诗人的真实状态。他们不是生活中只有抽烟、喝酒、写诗三项内容的群体,不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宅男宅女,他们中有仲尼那样的帅小伙儿,有陈年喜那样朴实的汉子,也有追寻自由与爱情的姑娘下午。

而通过《诗歌之王》,韩骄子发现自己电视圈的朋友也开始了解诗歌,特别是现代诗。从一开始打趣她说,“现代诗也能做成节目啊?”到后来跟着节目下载节目中的歌曲,跟她说,“现在微博都可以换行了,诗人的春天应该是到了。”韩骄子说,“你看,起码大家开始提到现代诗三个字了。”

在她看来,好的诗歌和音乐都是需要时间发酵和把玩的。而对于观众担心的诗人原诗被迫适应歌词形式而进行删改的问题,她说,其实诗人对整个作品负责任的态度其实超乎所有人的想象,“在他们的眼里面,诗歌真的就跟他们的孩子一样。”

节目中,当诗人的音乐伙伴苦口婆心地劝诗人改两个字时,都会引发一场“战争”。对于经常爆发的加引号的战争,韩骄子的态度颇为坦率,“什么创作不争吵呢?不存在谁输谁赢,谁听谁的,最终,大家都听作品的。”

《诗歌之王》,对于诗人来说,把自己的作品变得更加立体鲜活了;对于歌手来说,为音乐作品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对于节目组来说,则把导演们重新拉回到高考前的“巅峰知识”状态。几期节目下来,韩骄子开玩笑说,随便拉出一个导演,从唐诗宋词到当代大家,从诗歌流派到经典词句,都信手拈来。”

对导演组这些年轻人来说,相比于严肃的文化类节目,新鲜有趣、脑洞大开的明星真人秀节目似乎更具吸引力。“他们特别不容易”韩骄子说,做文化类节目需要一点一点慢慢去做,渗透着、摸索着。而从文化节目到文化综艺,操作难度非常大。

在她看来,文化类节目难做,但必须做。“就像是每个小区的绿化带。一个好的小区不仅楼要建得好,小区环境包括绿化也很重要。但是,不能说一个小区绿化带修得好就是好小区。但如果完全没有,那么这个小区肯定不算适宜居住的小区。”文化类节目也是一样,如果一本正经地端着,肯定会招致观众反感;而过度娱乐化,又失去了文化节目本来的意义。“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跨界和综艺化探索、过渡都是明智的选择。”

然而,跨界尝试风险与机遇并存。韩骄子直言,最初自己心里也直打鼓,但是现在的节目播出平台四川卫视却给了犹豫中的她一颗定心丸。“寸土寸金”的周末晚间黄金时段,众人心中“曲高和寡”的文化节目,韩骄子说是四川卫视给了《诗歌之王》广阔的尝试空间和跨界实践的宝贵机遇。“这是一个平台的态度。从《咱们穿越吧》到《诗歌之王》,四川卫视对于文化类的坚守和创新态度,值得所有人给予掌声。”

说到坚守的孤独,韩骄子说,“当然,所有电视人心里都装着一个现象级的梦。我们也不例外。但是,对我们来说,首先要记得为什么出发。就像马拉松一样,很多东西只有坚持,才能看到最后。”

“广电独家”是广电业界第一订阅号,“影视独家”深度透视影视产业规律,由北京中广传华影视文化咨询有限公司运营,新版微信长按二维码图可直接订阅